Sunday, March 6, 2011
fwd 周顯《炒股秘笈》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
以下文章似乎是出自周顯的《炒股秘笈》,據稱內容是網上版的《炒股密碼》,可惜未能找到第一手來源,唯有使用google第一個結果。
我不認同公司回購是壞事,如果是正經的公司在低位回購股份,即是講給大家知現在股價是偏低,最近例子有長實,和黃,和黃,和數碼通,都是回購後喪升的。
Sources found on google:
作者:周顯
7.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
《莊子·齊物》說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那些猴子不滿意「早上發三份橡子,黃昏發四份」,卻喜歡「早上發四份,黃昏發三份」,給莊子為文嘲笑。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指出早收和晚收橡子的分別,是在「利息」(discounted value)。這當然是說笑,因為早上和黃昏的時差很少,利息也不會多。不過話說回來,猴子的生活緊張,生命常受威脅,萬一在這段時間給黑猩猩走來敲碎頭顱,把自己吃得只剩骨頭,白天少吃的一棵橡子豈不是白損失了嗎?經濟學教科書說:在不穩定的狀態,利息特別高。
多年後的今天,回想此事,想到了另一個要點:早上的消化力比較強,因此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是「早上吃得好,晚上吃得少,消夜不要吃」,吃橡子,還是白天吃好。故此猴子實在比莊子聰明,當然最聰明的還是我。
在股票的財技上,不少玩的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把戲,我在開始買股票之前,已發覺了這問題。入行後,更覺奇怪,許多炒了幾十年股票,或者入行幾十年的老行尊,居然不明白箇中道理。我敢說,「不是猴子」的人,十中無三,那是很駭人的數字了。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並非沒有分別,但能分辨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的反應都像猴子。
且讓我一一道來。
7.1 派息
朋友是搞餐廳的,我們湊趣,每人出點錢,投資開一間,由朋友管理。這間餐廳賺了錢,就要分紅,把賺來的錢分給各股東。假若他不分紅,就太壞了:餐廳雖然賺了錢,但錢留在公司,有得看,沒得用,等於沒錢。
上市公司要派息,等於私人公司的分紅。我們希望分紅,股東希望派息,大抵就是這原因。
上市公司和私人公司在本質上並不相同。私人公司的股票,不易找買家,難以出售。上市公司的股票有公開的交易市場,隨時能沽出股票,就算不獲派息,也能憑股票套取現金。
從會計的角度看,把錢留在公司和派息給股東,錢沒多了,也沒少了。假使股價是1.1元,派息0.1元,明天開市前的股價便是1元,整體價值沒有變過。
另一角度看,收息者還吃了虧。派息收回的現金,要在一個月後,才過戶到股東的手上。在這個月內,他損失了這0.1元的「使用權」。
派息的好處是心理上的。派息後,股票仍在手上,但戶口多出了0.1元。從實際看,1.1元的股票變成1.0元,心理上覺得股價低了,便不那麼容易沽出。同時,股價的圖表沒反映派息,單看圖表,以為是股價跌了,不知就裡的人會以為是股票便宜了。
我不明白有些分析員說高息率是大股東「慷慨」。在美國,有出息的老闆都不派息,例如蓋茨和畢菲特。他們的股票是高增長股,錢留在他們手裡比留在散戶手裡用途更大,增長潛力更高,那為甚麼要派息?微軟是直到近來高增長期過去了,才開始派息。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值,如果缺錢用,就不可能買股票,然後等待派息。這做法是最危險的。股票最大利潤,或者最大風險,是在升值,或跌價,如果它跌了一成,收多少年息才能補回來?凡事看大不看小,千萬不要「執條襪帶累身家」,買股票應只看它的升值能力,而非息率。升值能力同盈利能力成正比,但派息慷慨與否,同賬簿無關,同股價的關係也極少──但因為有太多的笨人喜歡派息,而股票是眾人之事,故此派息對股價是有一點影響的。
香港的上市公司喜歡派息,皆因基金要求,如此而已。派息除了可給基金動用,作為日常經費之外,也間接證明了公司的財政健全,不缺現金。
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原因,就是為股東提供現金流。這問題比較複雜。在會計學上,不管資產有多大,穩定的現金流至為重要。打個比方,你買了房子,把房子拿去銀行按揭,不管你的資產有多麼多,銀行還是希望你有現金流入,才願意借錢給你。現金流可以是收租、可以是打工收入,穩定的股息也勉強可以,但假如閣下炒股維生,擁有價值一億元的股票,恐怕借錢能力還不上一個月入兩萬元的打工仔。現金流固然重要,但現代會計學把它放到離譜重要的地位,則是愚蠢,尤其是在公共理財方面。這道理要另寫一書再談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對於好公司,我寧願不收息,讓公司有更充裕的資金,去賺更多的錢。
派息是公司不缺現金的表現,間接證明了賬目的真實性,理論上如此。真實的情況是,許多派息紀錄優良的公司,結果發現賬目不清不楚。這些公司「做世界」的方式,是一邊派高息,一邊批股,或批出可換股債券,套取現金。股東年年收到高息,便無心拋出股票,股票沒人沽,股價就不會跌,以後還可以繼續批新股,豈不美哉!當它「突然死亡」,股東們total loss後,才發現好「息」誤事,為時已晚,噬臍莫及了!舉個例子,二撇雞葉劍波旗下的兩間上市公司,派息狀況不是向來優良的嗎?下場如何,就是明例!
一邊派息,一邊批股,在財務上是很愚蠢的做法。派息付的手續費微不足道,批股的成本就高了,為甚麼要作這浪費?偶一為之尚可以(年年派息,偶然批股),若是常常如此(年年派息,常常批股),這公司便大有問題,小心小心,避之則吉。
7.2 送紅股
我想不出比送紅股更笨的主意,我小學就知這是「朝三暮四」的把戲,但許多人活到將死也不知,真的令人啼笑皆非。這證明了「橋不怕舊,最緊要受」。
如果一間私人公司只有兩股,你一股我一股,送紅股就很有道理:股票多了,假如變成了有十股,我手上的股票可以賣部分給別人。這等於增加了彈性。但若那公司有一百股,你我各佔五十股,或者是有二百股,你我各佔一百股,除了一張張的股票多了,浪費地方外,有甚麼分別?換了是上市公司,股票放在證券行,那更是只有數字上的分別,除了一項,就是要多花一筆過戶費,那簡直是缺點了。
所以我不明白,為甚麼有人收到紅股後,會歡天喜地?有一位思維比我高明得多的莊家企圖回答這問題:「一些藍籌股送了紅股後,股價並不照比例調整,總是比先前高了少許。」我承認這是事實。之所以如此,還不是散戶的心理有異常人,心理上以為送了紅股的公司的舊股並無相應減值。
到了最後,股價升跌還得看基本因素,送紅股的效應只會是暫時的。
紅股的另一個效應,是「拆細效應」。送紅股幾乎相等於拆細,拆細的好處下一節會討論。這裡說的,是送紅股比拆細更不利的地方。
紅股是新股,新股從印刷到出場,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例如「一送三」,送的三股新股給「凍」掉,一個月內無法沽出。你首先失去了這三股在這段時間內的使用權。公司的總市值在一個月內暫時消失了四分之三,按比例下,莊家用25%的成本便能炒上。你就算把所有股票拋光,也只能沽出25%,在這情況下,股票炒得再高,你的得益也不大。不少莊家便是利用這計策,用低成本來炒高股價。最後,股票出來了,一些只有一手兩手的小股東的手上都多出了碎股,這些碎股難以在市場拋出,相等於給莊家吃掉了。
「三送一」是輕微的「拆細」,相等於「1拆1.33」,這種拆法難以實行,惟有送紅股。是唯一的辦法,那道理我是明瞭的。但是「一送三」是擺明「做世界」,我是股壇有名的「小靈童」,以「精靈」著名,碰到了「一送三」的股票,也是真正的木法度,只有投降罷了。
記著,那些讚揚送紅股的股評人,你要馬上把他判死刑,以後不看他寫的任何字,也拒絕聽他說的任何話,因為他擁有豬囉的智力,而人類決不應看豬寫的文字,因為豬是用來吃的。
7.3 拆細
「拆細」和送紅股差不多,好處是沒有「凍結期」,股票要甚麼時候沽出都可以。
理論上,拆細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但當股價炒得太高時,每手的「入場費」便增高,散戶不易入市。把股份「拆細」後,可增加流通量,確是事實,正如百力滋從大包變成小包,都會多些人購買。
有一次,我問一個在九十年代很活躍的莊家:「明明是朝三暮四(這位莊家很有文采,熟知《莊子》這段故事),為甚麼要『拆細』?」他的回答很妙:「因為散戶覺得一球一球的掃貨,十分威風,所以『拆細』成毫股或仙股,很受散戶歡迎。」
在價值上,拆細前和拆細後,完全相同。但增加了流通量,股價便會增高。畢菲特本來堅決反對拆細,可是巴郡的股票愈走愈高,股價以萬美元計,他終於還是決定推出B股,利益權利是A股的三十分之一,但只有A股的二百分之一的投票權。這其實是剝奪了B股小股東的權利,但他是股神,為你賺錢,股價長升,股民也被搵笨得歡天喜地了。
一隻股票在「拆細」後,很可能會小炒一輪,然後派貨。但更通常的情況,是已經大炒過了,把高價股票再拆細,所以跟著只會小炒,不會大炒。
7.4 合股
股票真奇妙,既可「拆細」,也可以「合」。
把一股變成兩股或以上,叫「拆細」。反之,把兩股或以上變成一股,叫「合」。合股由「二合一」、「五合一」、「十合一」、「五十合一」、「一百合一」,連「一千合一」我都見過,那情景太兇殘了,真是慘不忍睹。
為了兩種目的,會出現合股。第一種是股價太低,第二種是提高股價。
我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看「曹仁超日記」,讀到他把「仙股」寫成「神仙股」,覺得很有趣。誰知到我買股票時,非但買了很多「神仙股」,連「尼古丁」(我又叫它「尼古拉」)都出現了,十多年來,股壇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
香港股票機的最小單位是「仙」,股票跌至一仙,那就跌無可跌,在股票機上,沒有比這更低的了。股票跌破一仙時,會出現大量一仙淨沽盤,沒有買盤的奇景。股民要買賣這些股票,得到碎股版,那裡可以有以「厘」作為單位的買賣。我叫些股票為「尼古丁」。「丁」,即是「搵丁」,買了的股民就是被「搵」的「丁」。
公元二千年後,「尼古丁」大量出現,很多是意料中事。有些股票,發行量高達二百億至四百億股,幸好我還未見過發行五百億股的垃圾股。給大家一宗參考資料,滙豐的發行股數不到二百億,還不及它們的發行量。這情形下,神仙股和尼古丁的大量面世,反而是意料中事了。發行四百億股,股價一仙,市值已有四億元了,比殼價還要高,不變成尼古丁才是怪事呢。
股價跌破一仙,市場無法成交買賣,因此不合不可。合了之後,批股、供股,還有再往下炒的空間;但如不合,便難以活動了。
仙股和厘股的合,多半不是好事。很多時,合和供同時進行,或是輪流出現,因為神仙股不合,便難以供股,而供股後很易變成尼古丁,所以不合不成。話說回來,尼古丁很少即合即供,尼古丁的期間已給股民帶來太大的心靈創傷,復元之前,不宜在傷口灑鹽,以免股民受傷過重,拒絕供股。
宣布合股後,通常市場會有一陣的恐慌。畢竟,合了之後,又有再往下走的空間。但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往往能在危中找到機會。很多時,我會在碎股板中,找尋真正的平貨。這種行為,只要肯花心思,不難找到三幾萬元茶煙飯,但就本人而言,寧願去賭錢,賺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和有把握。不過有本人這種對賭錢的「特殊才能」的並不多。唉,我又何嘗沒試過在碎股板出售股票呢?通常是輸到心灰意冷,想「無眼屎乾淨盲」,不想再見到這股票時,見價即售的那種。既然親歷過,這種人的心理我最清楚了。我們要把握這種人的災難,將他們的災難化成我們的幸運,用最賤的價錢買到他們手上的股票。當合了之後,股價上升,就在市場沽出。
記著這要點:除非上市公司清盤或除牌,任何股票都有價值。上市公司或許一文不值,但只要老闆想藉由這部上市機器繼續賺錢,它的股票一定有個底價。能低價買入垃圾股票,很短時間便能有倍數增幅。
說完仙股的合股,輪到元股的合股。
毫股和神仙股的形象不佳,一般基金是不會買的。要想變成「基金股」,股價最好在1元以上,才夠吸引。若是在1美元以上,大型基金的興趣更大。很多股票在變身之前,首先「合股」,把股價變大,形象就變靚仔了。當年盈科數碼動力(當日股票編號:1186)是一個例子,還有不久前的新濠國際(股票編號:200),都是藉著合股,作為變身的先兆,或顯示變身的決心。
這種合股,少了短期炒賣的蛋散光顧,多了基金長期持有的興趣,對股價是正面的。先前介紹的兩隻股票,都是在合股後,狂炒了一大輪。結論是:凡是合成「元股」的公司,都值得列入觀察類別。
通常合股會連每手股數一起來合,後果是出現大量碎股。這些碎股只能在碎股板賣出,十分麻煩,買家也不多,和廢紙相差無幾。一隻股票既然製造了大量廢紙,它的沽家相應少了很多,要炒上,也就容易得多了。
7.5 元、角、分
很多人看股票,只看表面股價,五角是平,十元是貴,曾經有股評家公開發言,說長實的股價不可能比和黃高。他用的字眼,其實不是「高」,而是「貴」。在他發言之前,和黃的股價一直高於長實,但長實的股價快速攀升,不久後,便超越了和黃。
看見這些渾人,我簡直想死。有個有名的故事問:「豬是怎死的?」答案是:「蠢死!」此之謂也!
我想,我小學三年級就學過這樣的數學了:股價必須要乘以發行股數,才能成為總市值,而市值才是指標,我第一次買股票,已懂得問經紀市值問題,但很多人買了一生的股票,始終學不會,怪不得終其一生都在輸錢了。以寫作今日的股價算,長實比和黃高出了十多元,但後者的市值則比前者高出一半以上,正是因為發行股數的分別。
前文提過,神仙股的發行股數以百億計,市值可以很高,一直沽到一仙,都是利潤。理論上,我們應該不理股價,只管市值,才不致被幻象蒙蔽了眼睛。譬如說,我寫到這一段時,工商銀行(股票編號:1398)的股價快到4元,滙豐的股價快到150元,兩者相差30倍以上。但是前者的市值是1.2萬億元,後者是1.7萬億元相差並不大,單看股價,隨時給誤導了。
在美國,蠱惑招數不如香港多,拆細、合股、供股這些把戲並沒如香港般盛行。公司壯大了,也不常多發股票,股價一般是升得太高,才去拆細,不會從「元股」拆成「毫股」,繼而跌成「仙股」。像工商銀行這種大型股,不可能以「毫」(美元的「毫」接近香港的「元」)作為首次公開發行的股單位。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股價低過1美元的股票,就是爛股票。
香港許多上市公司,為了吸引美國基金,都要以8元為炒作的最低目標價。退而求其次,炒不到1美元,最少的目標,也是1港元吧。這些數字,從炒股票的眼光看,是很有價值的。很多時,購入7.5元,或0.97元的股票,能有投機性的升幅,而看股票的目標價,整數價位也常常是關鍵位。
姑勿論基金以股價看股票有多笨,只要市場承認了這評審方針,我們作為市場追隨者,只有跟風的份兒。
但經過多年的洗腦,我懷疑美國人還會不會把1美元視為指標。有人說,中國銀行股的股價必見1美元,這點我不願置評,因為股市甚麼奇怪事情都會發生,但我從不用這方式來思考。
大價股唯一毫無疑問的好處,是維持股東的成本較低。維持股東的成本,最明顯的,是寄出年報,和股東會中給任吃任喝。別少看這些支出,維持一個股東,一年三五百元,是閒事。如果一手股票只需三百元,招呼只拿一手股票的小股東,是虧大本的事。就算是「滙豐控股」,支付這費用差不多等於派給「一手股東」一厘息,十分不划算。畢菲特不願將股票拆細,並非無因。
這一節就此完結,總之記著,股價的大小只能參考,沒有計算上的價值。但因市場蠢人不少,不跟著一起蠢,就賺不了錢。必須記著,你不是真蠢,而聰明人裝傻瓜,別真的被股價蒙蔽了眼睛,看市值,才最重要。
7.6 資產重估和撇賬
公司買了一些地產,或股票,每年升值,5年後,升值了3倍,於是進行資產重估,哦,升值了1億元。於是這一年,公司多賺了一億元。反之,公司買下了一些垃圾資產,5年內年年擴大虧蝕,終於在今年決心撇賬,算出了賬面的虧蝕是1億元。於是這一年,公司多虧了一億元。
以前的會計準則,公司購入了資產,不出售便不算進profit and loss account,除非重新估值,否則不能看出它的輸贏。話說回來,就算不肯重新估值,資產依然在這裡,公司的總資產數目沒有變過,變的是賬面資產值。
資產重估或撇賬,以及所有類同的會計手法,例如削減或增加資本值,都是朝三暮四,變更早已發生,只是先前沒在賬目上顯示出來罷了。如果密切留意一隻股票,應該在它玩這些會計手法前已知悉,不必等待它資產重估或撇賬。以合併後的電訊盈科為例子,後來它為合併作出了巨大的商譽撇賬,因為是一次性撇賬,以後便能恢復盈利。我看來看去,也看不出這安排對公司的實質價值有何影響。
正如先前所言,「朝三暮四」是掩眼法,但市場相信,就變成了實質的力量。馬克思在《德意志的意識形態》中好像說過同樣的話。資產升值後重估,是好消息,股價多半上升。巨額撇賬是好壞參半,先是狂跌,喘定後會慢慢回升。
記著,我們是裝傻的聰明人,要相信市場不會錯,它笨的時候,我們要比它更笨: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了犀牛,我們也要變,而且要變得比他們更快,這是Eugene Ionesco說的。
7.7 回購
「回購」的理論,是股價太低,但公司有大量現金,於是由公司出錢,回購股票,然後予以註銷。
股價方面,回購有即時作用,頂住股價,短期內對股價有利。但這改變不了賬簿,不能令虧本的公司變成賺錢。在賬簿上,我們見到的是現金少了,股票發行量也少了,每股價值是不變的。回購的本質,是公司做莊家,炒自己的股票。低價買入是贏錢,對股東有利;反之則是虧本,對公司有害。換言之,回購的「business model」是公司管理層炒股票,藉著買賣差價賺股東的錢。大家倒說,這是不是卑鄙?
我對回購極之反感。如果股價低殘,大股東為何不私人增持,而用公司的現金回購?增持完全合法,大股東亦有利潤,何樂而不為?
公司的現金,是拿來做生意的,不是用來自炒股票的。如果你投資了一家餐廳,餐廳手頭有現金,不拿這些現金來派息,而用來收購其他股東手上的股份,你覺得荒謬嗎?回購就是這樣的荒謬事,我不明白股民為何看不出來。有些基金經理,例如彼得林治,居然贊成回購,我真的不敢苟同了。當然,在美國,回購有著實質的意義,因為把現金用作派息,股東得再付出股息稅,變成了雙重抽稅,但把現金用作回購股票,則為股東省掉了這筆支出。
我不介意大股東做莊,炒自己的股票,更不介意技不如人,輸錢給他。但回購是我難以接受的「合法碰撞」,如果一邊批股,或者一邊供股,拿到現金後,又來回購,這種財技實在太高了,我受不了。
回購的唯一好處,是對股價有即時的幫助,但這幫助是輕微的、短暫的,作為投資者,我不稀罕這些小利。
7.8 供股
其他的我不敢說,我是香港有數的供股專家,皆因本人師承名門,曾經得過高人傳授,識見自是不凡。不少財技高手,有關供股事宜,都要向我請教,真不是吹牛呢!
我有一個好朋友,是加拿大和香港兩邊跑的商人,有一天得悉了供股的奧秘,開心得抓耳弄腮,喜不自勝,發誓有一天要回到加拿大,大玩供股遊戲,讓華人在加人的面前出人頭地,他的說法是:「加拿大人的財技很低,沒見識過供股,一定不知道怎樣應付。」
上市公司要發展,但不夠錢用,有很多集資途徑:
1. 銀行,不過沒抵押品,銀行不一定肯借,況且借貸率太高,對公司的財政很危險。
2. 發行債券,也有同樣問題,一是借不到,二是要還錢。可換股債券如果到期不到股價,也要還錢。
3. 批股,但一次只能批出兩成新股,需要大筆錢時,就不夠用了。
最方便而能在市場拿到最多錢的方法,是供股。供股的目的,就是想股東把錢打到公司的戶頭。
股東們一起把錢投到公司,如果發展順利,新計劃賺到錢,那是沒問題的。就是虧了本,那也沒辦法,做生意本就不可能必贏。記著,供股得來的資金放回公司,股票多出了現金值,本來是朝三暮四,沒有分別,理論上如此。
但如果大股東懂得玩這遊戲,那是最有效力的榨汁機,能把小股東身上的錢儘量榨出來,為自己謀求最大的福利。
供股有很多方法,我最欣賞的,是那種「每2.3股供18.4股,另每2股送3.5股,長期股東再送1.8股紅股」,所謂的「長期股東」,就是從當天開始,持有股票一年不沽的股東。能算出這種數學的,簡直是天才。不瞞大家說,經過長期而嚴格的訓練,在下是懂得算的。
供股是一種藝術,一種大股東從小股東手上合法搶錢的藝術,搶得愈多,藝術成分愈高。擁有這種天分的人並不多,得經長期培養品味,一旦品味培養出來,卻能藉著供股,對大股東進行「反攻」,就更加是樂事一樁了。
7.8.1 三種供股原因
先前說的,是最複雜的供股方式,相等於藝術上的表手法。對供股的分類,我不以複雜和簡單作區分,而以其性質,分為三種:「供錢」、「供乾」和「供大」。
7.8.1.1 供錢
對大股東來說,供股最美的,是股東拿錢給自己用。最壞的一點,是自己也要拿錢出來。我們必須記著,絕大部分的供股,大股東都並非擁有極多的股票,如果持股量在七成以上,則供股的資金大部分由自己拿出來,就太沒意思了。
由於大股東想小股東出錢而不想自己出,很多時,供股伴同著一項行內叫「偷錢」的行為,兩者幾乎是焦不離孟的兄弟。所謂的「偷錢」,就是大股東把集資回來的錢「偷」出來,放進自己的口袋。方法多數是利用關連交易,用高價買下自己的垃圾資產,以前科網股盛行時,便億億聲買下一個不值一毛錢的網站,股民屢見不鮮了。
批股也是集資,但批股並不經常伴隨偷錢。偷錢最盛行於供股,皆因供股要大股東掏荷包,大股東要拿回成本,只有出動「偷」字,很多時想想反正是偷,把心一橫,不如本利一併偷出來,更加爽快。大多數的情況是,大股東的資金不夠,便找金主支持,供股完畢後,如不偷錢,根本不可能本利清還。
偷錢後,公司少了現金,就不是朝三暮四,而是朝一暮二,分別可大了。
上市公司宣布供股時,股價應聲下跌,如果你是現有股東,不幸已經鑄成,無可挽救了。但對局外人,可能正是機會的出現。
凡是供股,必定有「供股價」。這就是炒股票的參考價。譬如說,「一供三,每股供0.3元」,即是每拿一股,便要供0.9元。我的判斷是常識性的,以自己為標準,將心比心,覺得股價要在0.5元以上,才有吸引力,股民才有供的意欲,我把此定為「心理供股價」,股價低於此價,股東便不肯供股了。
宣布供股後復牌的第一天走勢,多半是先跌破底價,再往上走,這正合吾意。我會挑低於「心理供股價」一成,作為入貨價。由於股民太恐慌了,我多數能在此價位入足夠的股票,通常不到兩小時,大股東見到沽盤出得七七八八時,開始「做嘢」,股價回升,已有合理利潤了。就是大股東當時不做,到了供股前一天,也非得做好股價不可,這種投資,是不會沒有回報的。
這是最有效的「攔路打劫」,大股東要賺大錢,我們在他身上賺小錢,只要他頂住股價,好讓供股成功,這方程式便永遠有效。
7.8.1.2 供乾
「乾」是專門術語,英文叫「corner」,意即市場上沒有準備出售的股票。「乾」的應用千變萬化,這裡且列出幾種:
1. 大股東「正手」和「橫手」控制了大部分的股票。假設是九成吧,意即市場上可供出售的股票只有一成,行內術語稱為「九成乾」。「正手」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戶口持有,並且通報了港交所。「橫手」的意思,是由友好人士、關連人士,或者是「好唔等使人士」名義上持有的股票,實質控制權仍在大股東的手上。以上的「人士們」,統稱「人頭」。
2. 股價由1元跌至0.1元,最後的大成交價位是0.3元,從0.3元至0.1元的下跌是沒成交的「乾跌」。由此得知,無人能在0.3元以下買到廉價成本的股票,散戶的最低成本價是0.3元,在0.1元至0.3元沽出的,全是蝕讓的貨。由於下跌了好一段時間,在0.1元至0.3元的價位,也徘徊了一段時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說「0.3元以下,貨很乾。」意即股價可從0.1元打到0.3元,沒有沽售壓力,「壓力位」在0.3元以上。
3. 股票由長期投資的基金持有,他們不會隨便沽出股票。譬如說,你手上有六成股票,另有兩成在三個基金手裡,你清楚知道他們的意向,股票會存放在夾萬,不會沽出。在這情況下,你可以認為自己的股票是「六成 + 兩成 = 八成乾」。
傳統智慧認為,股票必須「乾」,股價才容易炒上。但很多高手莊家則認為,「不乾」的股票有更多參與者,炒來更熱鬧,只要技術夠高,炒來不沾鍋,更容易獲得利潤,至少不用製造虛假成交,全部成交都在市場「真做」,較多散戶參與的股票,「散貨」也較容易。
但有些情況下,非得乾不可。以下又是一些譬如:
1. 即將注入寶貴資產,股票將大幅增產。股票不「乾」,豈非要同散戶分錢?當然,真正做大事的人並不介意讓散戶賺錢,如1999年的得信佳(前股票編號:1186)只是「乾乾地」,但賺上數千萬元或以上的幸運兒,我認識的也有好幾位,蕭若元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2. 買「殼」。如果股票是由老闆一手一腳炒起再派出的,每個股東的成本價他都清清楚楚,他怎麼也不怕。但要買殼回來,說不準賣家偷偷的藏起幾巴仙。當新買家把股價打高數倍後,賣家才一口氣把手上的全部股票「炸」下來,新買家豈不頭痕?最好的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買個「乾殼」,但市面上的乾殼不多,價錢也貴,退而求其次,自己動手動腳弄乾,也是辦法之一。
「榨乾」的最佳辦法,就是供股。
每次供股,總有些不供的人,多供幾次,供供合合,把小股東的股票合成碎股,就必乾無疑了。不過,不停供股,未免太過分,港交所一定給你麻煩,不讓你次次得逞。要想一次到位,一口氣供乾,法子是提出非常愚笨的供股方案,嚇走股東,就成了。
例如說,現價0.2元,一供二,每股供0.18元,折讓不大,手上有0.2元股票還要拿0.36元出來,豈非妹仔大過主人婆?這樣的條件,參與供股的股東都跑光了。其實用不著如此兇殘,現價0.2元,就算是溫和的二供一,每股供0.19元,肯供的人也不會多。
告訴大家兩個經驗。也是先此澄清,我並不認識下列兩隻股票的老闆或任何內幕人士,也沒有對以下兩間「供股」的公司提出任何假設或認定,總之,上文提出的每一個字,都同下面的兩個故事無關,understand?
1. 聯康生物科技集團(股票編號:690)在2006年一供二,每股供0.6元,當時股價是0.8元,我買入了20萬股,供40萬股。供股完畢後不到一個月,它的股價是2元,一年後還炒至6元,而「不幸」的我,在1.5元已沽清了。
2. 保利香港(股票編號:119)在2006年二供一,供股價是1.35元,當時股價在1.33元至1.4元之間徘徊。看牌面,北京保利集團市盈率7倍,市值不過十二億,它買一個猴頭都一億了,持有的資產是國內大城市的優質地產,估計每股資產值是3元。這是不可能輸的股票。我在1.35元左右買入,用了一個月時間,收集了二百萬股,供股後變成了三百萬股。我想市場上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會笨得去供股的了。供股完畢後的第二天,它漲到了1.6元。這是我很愛的股票,「陳良宇事件」發生後,它的股價暴跌,但始終沒跌破供股價。最後,我以1.5元沽出,賺的錢很少,但很捨不得。這是好股票,我深信它必定會見到3元的目標價,只是我是個心急人,手上的現金要留來購買快速上升的股票,終於還是拋棄了這隻心愛的股票。結果一年後,這股票的高位是超過十元,我因此少贏了兩千多萬,揼到爆。
凡是供股條件不利散戶,好像明擺著不想你供的,多半是「供乾」。依照相反理論,它愈不想你供,你愈要供。我就是這樣的做法。終於到了2008年,股市的黑色一年,跟供的一些股票輸到跳樓,我唯有補加一句﹕這法則只適用於牛市的調整期,熊市時不合。
7.8.1.3 供大
假設你有一件估值三十億元的資產,要放進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那是虛不受補,放不進去。你就是把股價打上十倍,十億元市值,要放三十億元的資產,好像還是不夠。
一個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供股。一供二後,一億元市值變成了三億元,再炒高十倍,剛好是三十億元。
做大世界的股票,才需要供大。假如大股東明手持有七成以上的股票,橫手多少該有點吧?持有七成以上的股份還要供,一定有陰謀。這種股票,有可疑,不妨跟進。
雖然供大很少發生,一旦出現,切記跟風上車。
7.8.1.4 大股東且戰且進
前面說的三種供法,有時互相混淆,並不能完全分開。首先,我的本意可能是供乾,不過有錢進來,先收了再說,反正多供幾次,遲早一定乾,不必心急。這是長短棍招數,供不乾就要錢,不管怎樣,輸的總是散戶。
供乾和供大也有重疊。很多人是又想大又想乾。供大的目的是做「大世界」,沒理由做大世界要同人分錢,更加是非乾不可。
7.8.2 從供股中獲得利潤
大部分的散戶都害怕供股,但只要懂得玩這遊戲,它最容易賺錢,而且所得幾乎是肯定的。先決條件是你必須精於計算。
供股其實是相反理論:大股東不想你供,你就偏要供。他愈想股東供,便一定要付出利益去吸引股東,這就是你混水摸魚的時機了。
供股還有很多技巧,下面再提出兩種:
7.8.2.1 供股權
供股時,會向股東發出供股權,憑著供股權,便能以供股價供股,通常是折扣價。換言之,這是一張窩輪,不過買賣期只有十天左右。
供股權是最好的窩輪,因為窩輪有溢價,但供股權加上供股價,相比正股,卻有折讓價。這是由於付款供股之後,新股需要大約十天時間,才能收到,折讓價就是這約十天凍結期的反映。
看好供股後的股價,買供股權來供股,會更有效益。2003年,我想買寰宇國際(股票編號:1046),由於成交太少,買不到太多股票,遂在供股期間,購買供股權。有些股東不願意供股,便沽出供股權,拿回部分成本,變成了我的可乘之機。這隻股票,供股完畢後,很快就上升了過一倍,是我在沙士後第一隻賺錢的股票。
值得留意的是,供錢的股票,在供股完畢、新股出籠後,會大跌,因為成本較低的新股會推低股價。由於交收日子是「T+2」,新股出籠前兩天,大家已偷步先沽了。供乾的股票,在付錢供股之後,新股出來之前,股價會升,因為大局已定,股東要供也無法子了。
最後提醒大家,有些供股權並不公開發售,股東不供,便是放棄權利,沒法子在市場出售供股權。玩供股的人必須注意這一點。
7.8.2.2 額外供股權
凡是供股,不會100%的股東全供,總會有人放棄。現有股東可以申請取得被其他股東放棄了的供股權利,是為額外供股權。
換言之,額外供股權無需供股權,卻能用供股價購得股票,是最有利的位置。額外供股權是絕少輸錢的。新股上市的那天絕少跌破供股價。其缺點是必須是現有股東才能享有這福利,我通常會購買一手股票,以獲取此權利。
第二缺點是它的認購權相等於新股上市,申請者的優先序先於包銷商,但不知會有多少股票分配,也不知競爭者的數目。假如100%供股,申請者便一股也沒有,假如90%供股,申請者便按比例成功分配餘下的10%股份。這當然是大包圍有著數,但所得股票的數目比I.P.O.更不確定,因此並不適宜借貸申請。
7.8.2.3 供股包銷
凡是供股,必須找齊包銷商,以保證供股完成。這有如新上市,不管你的股票有多熱門,供股條件有多吸引,縱是預計市場上有一百倍的超額認購,但沒有包銷商承包所有的新股,供股就不能被聯交所批准。
包銷商拿了包銷,可以二判給分包銷,分包銷還可以三判出去,四判我就沒見過了。通常,包銷商的佣金是2.5%,分包銷是1.5%,再分包銷是1%,大概如此,會有個別差別。我們不能當包銷商,但能向包銷商申請分包銷,也可向分包銷商申請分分包銷。
包銷商通常是證券行,如果我們是該行的客戶,便可向該行直接申請,我們就變成了分包銷商。如果我們沒有戶口,可叫自己的經紀代向包銷商申請,這樣,你的證券行成了分包銷商,你便是分(分)包銷了。
作為分(分)包銷,最大好處是先賺取了佣金,假使供股認購不足,你還能拿到股票。相比申請額外供股權,前者要真金白銀付出現金去申請,像抽新股一般,你要先蝕去利息。後者則視乎個別證券行(對個別客戶)的策略,有股票押在證券行的人,很多時不用付出現金,就是要付,現金始終留在你的戶口,利息也是屬於你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得到股票的優先序是 1.持有供股權者的認購,2.申請額外供股權的人,3.前兩者都認購不足時,包銷商才能拿到股票。
從買股票的角度看,包銷商買到的機會不高。但從另一方面看,反正你想買,不妨賊佬試沙煲,先賺取佣金,希望得到一手平貨,得不到也沒吃虧。前提是,你能拿到分(分)包銷,這得看你的牙力了。
我不認同公司回購是壞事,如果是正經的公司在低位回購股份,即是講給大家知現在股價是偏低,最近例子有長實,和黃,和黃,和數碼通,都是回購後喪升的。
Sources found on google:
作者:周顯
7.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
《莊子·齊物》說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那些猴子不滿意「早上發三份橡子,黃昏發四份」,卻喜歡「早上發四份,黃昏發三份」,給莊子為文嘲笑。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指出早收和晚收橡子的分別,是在「利息」(discounted value)。這當然是說笑,因為早上和黃昏的時差很少,利息也不會多。不過話說回來,猴子的生活緊張,生命常受威脅,萬一在這段時間給黑猩猩走來敲碎頭顱,把自己吃得只剩骨頭,白天少吃的一棵橡子豈不是白損失了嗎?經濟學教科書說:在不穩定的狀態,利息特別高。
多年後的今天,回想此事,想到了另一個要點:早上的消化力比較強,因此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是「早上吃得好,晚上吃得少,消夜不要吃」,吃橡子,還是白天吃好。故此猴子實在比莊子聰明,當然最聰明的還是我。
在股票的財技上,不少玩的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把戲,我在開始買股票之前,已發覺了這問題。入行後,更覺奇怪,許多炒了幾十年股票,或者入行幾十年的老行尊,居然不明白箇中道理。我敢說,「不是猴子」的人,十中無三,那是很駭人的數字了。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並非沒有分別,但能分辨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的反應都像猴子。
且讓我一一道來。
7.1 派息
朋友是搞餐廳的,我們湊趣,每人出點錢,投資開一間,由朋友管理。這間餐廳賺了錢,就要分紅,把賺來的錢分給各股東。假若他不分紅,就太壞了:餐廳雖然賺了錢,但錢留在公司,有得看,沒得用,等於沒錢。
上市公司要派息,等於私人公司的分紅。我們希望分紅,股東希望派息,大抵就是這原因。
上市公司和私人公司在本質上並不相同。私人公司的股票,不易找買家,難以出售。上市公司的股票有公開的交易市場,隨時能沽出股票,就算不獲派息,也能憑股票套取現金。
從會計的角度看,把錢留在公司和派息給股東,錢沒多了,也沒少了。假使股價是1.1元,派息0.1元,明天開市前的股價便是1元,整體價值沒有變過。
另一角度看,收息者還吃了虧。派息收回的現金,要在一個月後,才過戶到股東的手上。在這個月內,他損失了這0.1元的「使用權」。
派息的好處是心理上的。派息後,股票仍在手上,但戶口多出了0.1元。從實際看,1.1元的股票變成1.0元,心理上覺得股價低了,便不那麼容易沽出。同時,股價的圖表沒反映派息,單看圖表,以為是股價跌了,不知就裡的人會以為是股票便宜了。
我不明白有些分析員說高息率是大股東「慷慨」。在美國,有出息的老闆都不派息,例如蓋茨和畢菲特。他們的股票是高增長股,錢留在他們手裡比留在散戶手裡用途更大,增長潛力更高,那為甚麼要派息?微軟是直到近來高增長期過去了,才開始派息。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值,如果缺錢用,就不可能買股票,然後等待派息。這做法是最危險的。股票最大利潤,或者最大風險,是在升值,或跌價,如果它跌了一成,收多少年息才能補回來?凡事看大不看小,千萬不要「執條襪帶累身家」,買股票應只看它的升值能力,而非息率。升值能力同盈利能力成正比,但派息慷慨與否,同賬簿無關,同股價的關係也極少──但因為有太多的笨人喜歡派息,而股票是眾人之事,故此派息對股價是有一點影響的。
香港的上市公司喜歡派息,皆因基金要求,如此而已。派息除了可給基金動用,作為日常經費之外,也間接證明了公司的財政健全,不缺現金。
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原因,就是為股東提供現金流。這問題比較複雜。在會計學上,不管資產有多大,穩定的現金流至為重要。打個比方,你買了房子,把房子拿去銀行按揭,不管你的資產有多麼多,銀行還是希望你有現金流入,才願意借錢給你。現金流可以是收租、可以是打工收入,穩定的股息也勉強可以,但假如閣下炒股維生,擁有價值一億元的股票,恐怕借錢能力還不上一個月入兩萬元的打工仔。現金流固然重要,但現代會計學把它放到離譜重要的地位,則是愚蠢,尤其是在公共理財方面。這道理要另寫一書再談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對於好公司,我寧願不收息,讓公司有更充裕的資金,去賺更多的錢。
派息是公司不缺現金的表現,間接證明了賬目的真實性,理論上如此。真實的情況是,許多派息紀錄優良的公司,結果發現賬目不清不楚。這些公司「做世界」的方式,是一邊派高息,一邊批股,或批出可換股債券,套取現金。股東年年收到高息,便無心拋出股票,股票沒人沽,股價就不會跌,以後還可以繼續批新股,豈不美哉!當它「突然死亡」,股東們total loss後,才發現好「息」誤事,為時已晚,噬臍莫及了!舉個例子,二撇雞葉劍波旗下的兩間上市公司,派息狀況不是向來優良的嗎?下場如何,就是明例!
一邊派息,一邊批股,在財務上是很愚蠢的做法。派息付的手續費微不足道,批股的成本就高了,為甚麼要作這浪費?偶一為之尚可以(年年派息,偶然批股),若是常常如此(年年派息,常常批股),這公司便大有問題,小心小心,避之則吉。
7.2 送紅股
我想不出比送紅股更笨的主意,我小學就知這是「朝三暮四」的把戲,但許多人活到將死也不知,真的令人啼笑皆非。這證明了「橋不怕舊,最緊要受」。
如果一間私人公司只有兩股,你一股我一股,送紅股就很有道理:股票多了,假如變成了有十股,我手上的股票可以賣部分給別人。這等於增加了彈性。但若那公司有一百股,你我各佔五十股,或者是有二百股,你我各佔一百股,除了一張張的股票多了,浪費地方外,有甚麼分別?換了是上市公司,股票放在證券行,那更是只有數字上的分別,除了一項,就是要多花一筆過戶費,那簡直是缺點了。
所以我不明白,為甚麼有人收到紅股後,會歡天喜地?有一位思維比我高明得多的莊家企圖回答這問題:「一些藍籌股送了紅股後,股價並不照比例調整,總是比先前高了少許。」我承認這是事實。之所以如此,還不是散戶的心理有異常人,心理上以為送了紅股的公司的舊股並無相應減值。
到了最後,股價升跌還得看基本因素,送紅股的效應只會是暫時的。
紅股的另一個效應,是「拆細效應」。送紅股幾乎相等於拆細,拆細的好處下一節會討論。這裡說的,是送紅股比拆細更不利的地方。
紅股是新股,新股從印刷到出場,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例如「一送三」,送的三股新股給「凍」掉,一個月內無法沽出。你首先失去了這三股在這段時間內的使用權。公司的總市值在一個月內暫時消失了四分之三,按比例下,莊家用25%的成本便能炒上。你就算把所有股票拋光,也只能沽出25%,在這情況下,股票炒得再高,你的得益也不大。不少莊家便是利用這計策,用低成本來炒高股價。最後,股票出來了,一些只有一手兩手的小股東的手上都多出了碎股,這些碎股難以在市場拋出,相等於給莊家吃掉了。
「三送一」是輕微的「拆細」,相等於「1拆1.33」,這種拆法難以實行,惟有送紅股。是唯一的辦法,那道理我是明瞭的。但是「一送三」是擺明「做世界」,我是股壇有名的「小靈童」,以「精靈」著名,碰到了「一送三」的股票,也是真正的木法度,只有投降罷了。
記著,那些讚揚送紅股的股評人,你要馬上把他判死刑,以後不看他寫的任何字,也拒絕聽他說的任何話,因為他擁有豬囉的智力,而人類決不應看豬寫的文字,因為豬是用來吃的。
7.3 拆細
「拆細」和送紅股差不多,好處是沒有「凍結期」,股票要甚麼時候沽出都可以。
理論上,拆細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但當股價炒得太高時,每手的「入場費」便增高,散戶不易入市。把股份「拆細」後,可增加流通量,確是事實,正如百力滋從大包變成小包,都會多些人購買。
有一次,我問一個在九十年代很活躍的莊家:「明明是朝三暮四(這位莊家很有文采,熟知《莊子》這段故事),為甚麼要『拆細』?」他的回答很妙:「因為散戶覺得一球一球的掃貨,十分威風,所以『拆細』成毫股或仙股,很受散戶歡迎。」
在價值上,拆細前和拆細後,完全相同。但增加了流通量,股價便會增高。畢菲特本來堅決反對拆細,可是巴郡的股票愈走愈高,股價以萬美元計,他終於還是決定推出B股,利益權利是A股的三十分之一,但只有A股的二百分之一的投票權。這其實是剝奪了B股小股東的權利,但他是股神,為你賺錢,股價長升,股民也被搵笨得歡天喜地了。
一隻股票在「拆細」後,很可能會小炒一輪,然後派貨。但更通常的情況,是已經大炒過了,把高價股票再拆細,所以跟著只會小炒,不會大炒。
7.4 合股
股票真奇妙,既可「拆細」,也可以「合」。
把一股變成兩股或以上,叫「拆細」。反之,把兩股或以上變成一股,叫「合」。合股由「二合一」、「五合一」、「十合一」、「五十合一」、「一百合一」,連「一千合一」我都見過,那情景太兇殘了,真是慘不忍睹。
為了兩種目的,會出現合股。第一種是股價太低,第二種是提高股價。
我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看「曹仁超日記」,讀到他把「仙股」寫成「神仙股」,覺得很有趣。誰知到我買股票時,非但買了很多「神仙股」,連「尼古丁」(我又叫它「尼古拉」)都出現了,十多年來,股壇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
香港股票機的最小單位是「仙」,股票跌至一仙,那就跌無可跌,在股票機上,沒有比這更低的了。股票跌破一仙時,會出現大量一仙淨沽盤,沒有買盤的奇景。股民要買賣這些股票,得到碎股版,那裡可以有以「厘」作為單位的買賣。我叫些股票為「尼古丁」。「丁」,即是「搵丁」,買了的股民就是被「搵」的「丁」。
公元二千年後,「尼古丁」大量出現,很多是意料中事。有些股票,發行量高達二百億至四百億股,幸好我還未見過發行五百億股的垃圾股。給大家一宗參考資料,滙豐的發行股數不到二百億,還不及它們的發行量。這情形下,神仙股和尼古丁的大量面世,反而是意料中事了。發行四百億股,股價一仙,市值已有四億元了,比殼價還要高,不變成尼古丁才是怪事呢。
股價跌破一仙,市場無法成交買賣,因此不合不可。合了之後,批股、供股,還有再往下炒的空間;但如不合,便難以活動了。
仙股和厘股的合,多半不是好事。很多時,合和供同時進行,或是輪流出現,因為神仙股不合,便難以供股,而供股後很易變成尼古丁,所以不合不成。話說回來,尼古丁很少即合即供,尼古丁的期間已給股民帶來太大的心靈創傷,復元之前,不宜在傷口灑鹽,以免股民受傷過重,拒絕供股。
宣布合股後,通常市場會有一陣的恐慌。畢竟,合了之後,又有再往下走的空間。但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往往能在危中找到機會。很多時,我會在碎股板中,找尋真正的平貨。這種行為,只要肯花心思,不難找到三幾萬元茶煙飯,但就本人而言,寧願去賭錢,賺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和有把握。不過有本人這種對賭錢的「特殊才能」的並不多。唉,我又何嘗沒試過在碎股板出售股票呢?通常是輸到心灰意冷,想「無眼屎乾淨盲」,不想再見到這股票時,見價即售的那種。既然親歷過,這種人的心理我最清楚了。我們要把握這種人的災難,將他們的災難化成我們的幸運,用最賤的價錢買到他們手上的股票。當合了之後,股價上升,就在市場沽出。
記著這要點:除非上市公司清盤或除牌,任何股票都有價值。上市公司或許一文不值,但只要老闆想藉由這部上市機器繼續賺錢,它的股票一定有個底價。能低價買入垃圾股票,很短時間便能有倍數增幅。
說完仙股的合股,輪到元股的合股。
毫股和神仙股的形象不佳,一般基金是不會買的。要想變成「基金股」,股價最好在1元以上,才夠吸引。若是在1美元以上,大型基金的興趣更大。很多股票在變身之前,首先「合股」,把股價變大,形象就變靚仔了。當年盈科數碼動力(當日股票編號:1186)是一個例子,還有不久前的新濠國際(股票編號:200),都是藉著合股,作為變身的先兆,或顯示變身的決心。
這種合股,少了短期炒賣的蛋散光顧,多了基金長期持有的興趣,對股價是正面的。先前介紹的兩隻股票,都是在合股後,狂炒了一大輪。結論是:凡是合成「元股」的公司,都值得列入觀察類別。
通常合股會連每手股數一起來合,後果是出現大量碎股。這些碎股只能在碎股板賣出,十分麻煩,買家也不多,和廢紙相差無幾。一隻股票既然製造了大量廢紙,它的沽家相應少了很多,要炒上,也就容易得多了。
7.5 元、角、分
很多人看股票,只看表面股價,五角是平,十元是貴,曾經有股評家公開發言,說長實的股價不可能比和黃高。他用的字眼,其實不是「高」,而是「貴」。在他發言之前,和黃的股價一直高於長實,但長實的股價快速攀升,不久後,便超越了和黃。
看見這些渾人,我簡直想死。有個有名的故事問:「豬是怎死的?」答案是:「蠢死!」此之謂也!
我想,我小學三年級就學過這樣的數學了:股價必須要乘以發行股數,才能成為總市值,而市值才是指標,我第一次買股票,已懂得問經紀市值問題,但很多人買了一生的股票,始終學不會,怪不得終其一生都在輸錢了。以寫作今日的股價算,長實比和黃高出了十多元,但後者的市值則比前者高出一半以上,正是因為發行股數的分別。
前文提過,神仙股的發行股數以百億計,市值可以很高,一直沽到一仙,都是利潤。理論上,我們應該不理股價,只管市值,才不致被幻象蒙蔽了眼睛。譬如說,我寫到這一段時,工商銀行(股票編號:1398)的股價快到4元,滙豐的股價快到150元,兩者相差30倍以上。但是前者的市值是1.2萬億元,後者是1.7萬億元相差並不大,單看股價,隨時給誤導了。
在美國,蠱惑招數不如香港多,拆細、合股、供股這些把戲並沒如香港般盛行。公司壯大了,也不常多發股票,股價一般是升得太高,才去拆細,不會從「元股」拆成「毫股」,繼而跌成「仙股」。像工商銀行這種大型股,不可能以「毫」(美元的「毫」接近香港的「元」)作為首次公開發行的股單位。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股價低過1美元的股票,就是爛股票。
香港許多上市公司,為了吸引美國基金,都要以8元為炒作的最低目標價。退而求其次,炒不到1美元,最少的目標,也是1港元吧。這些數字,從炒股票的眼光看,是很有價值的。很多時,購入7.5元,或0.97元的股票,能有投機性的升幅,而看股票的目標價,整數價位也常常是關鍵位。
姑勿論基金以股價看股票有多笨,只要市場承認了這評審方針,我們作為市場追隨者,只有跟風的份兒。
但經過多年的洗腦,我懷疑美國人還會不會把1美元視為指標。有人說,中國銀行股的股價必見1美元,這點我不願置評,因為股市甚麼奇怪事情都會發生,但我從不用這方式來思考。
大價股唯一毫無疑問的好處,是維持股東的成本較低。維持股東的成本,最明顯的,是寄出年報,和股東會中給任吃任喝。別少看這些支出,維持一個股東,一年三五百元,是閒事。如果一手股票只需三百元,招呼只拿一手股票的小股東,是虧大本的事。就算是「滙豐控股」,支付這費用差不多等於派給「一手股東」一厘息,十分不划算。畢菲特不願將股票拆細,並非無因。
這一節就此完結,總之記著,股價的大小只能參考,沒有計算上的價值。但因市場蠢人不少,不跟著一起蠢,就賺不了錢。必須記著,你不是真蠢,而聰明人裝傻瓜,別真的被股價蒙蔽了眼睛,看市值,才最重要。
7.6 資產重估和撇賬
公司買了一些地產,或股票,每年升值,5年後,升值了3倍,於是進行資產重估,哦,升值了1億元。於是這一年,公司多賺了一億元。反之,公司買下了一些垃圾資產,5年內年年擴大虧蝕,終於在今年決心撇賬,算出了賬面的虧蝕是1億元。於是這一年,公司多虧了一億元。
以前的會計準則,公司購入了資產,不出售便不算進profit and loss account,除非重新估值,否則不能看出它的輸贏。話說回來,就算不肯重新估值,資產依然在這裡,公司的總資產數目沒有變過,變的是賬面資產值。
資產重估或撇賬,以及所有類同的會計手法,例如削減或增加資本值,都是朝三暮四,變更早已發生,只是先前沒在賬目上顯示出來罷了。如果密切留意一隻股票,應該在它玩這些會計手法前已知悉,不必等待它資產重估或撇賬。以合併後的電訊盈科為例子,後來它為合併作出了巨大的商譽撇賬,因為是一次性撇賬,以後便能恢復盈利。我看來看去,也看不出這安排對公司的實質價值有何影響。
正如先前所言,「朝三暮四」是掩眼法,但市場相信,就變成了實質的力量。馬克思在《德意志的意識形態》中好像說過同樣的話。資產升值後重估,是好消息,股價多半上升。巨額撇賬是好壞參半,先是狂跌,喘定後會慢慢回升。
記著,我們是裝傻的聰明人,要相信市場不會錯,它笨的時候,我們要比它更笨: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了犀牛,我們也要變,而且要變得比他們更快,這是Eugene Ionesco說的。
7.7 回購
「回購」的理論,是股價太低,但公司有大量現金,於是由公司出錢,回購股票,然後予以註銷。
股價方面,回購有即時作用,頂住股價,短期內對股價有利。但這改變不了賬簿,不能令虧本的公司變成賺錢。在賬簿上,我們見到的是現金少了,股票發行量也少了,每股價值是不變的。回購的本質,是公司做莊家,炒自己的股票。低價買入是贏錢,對股東有利;反之則是虧本,對公司有害。換言之,回購的「business model」是公司管理層炒股票,藉著買賣差價賺股東的錢。大家倒說,這是不是卑鄙?
我對回購極之反感。如果股價低殘,大股東為何不私人增持,而用公司的現金回購?增持完全合法,大股東亦有利潤,何樂而不為?
公司的現金,是拿來做生意的,不是用來自炒股票的。如果你投資了一家餐廳,餐廳手頭有現金,不拿這些現金來派息,而用來收購其他股東手上的股份,你覺得荒謬嗎?回購就是這樣的荒謬事,我不明白股民為何看不出來。有些基金經理,例如彼得林治,居然贊成回購,我真的不敢苟同了。當然,在美國,回購有著實質的意義,因為把現金用作派息,股東得再付出股息稅,變成了雙重抽稅,但把現金用作回購股票,則為股東省掉了這筆支出。
我不介意大股東做莊,炒自己的股票,更不介意技不如人,輸錢給他。但回購是我難以接受的「合法碰撞」,如果一邊批股,或者一邊供股,拿到現金後,又來回購,這種財技實在太高了,我受不了。
回購的唯一好處,是對股價有即時的幫助,但這幫助是輕微的、短暫的,作為投資者,我不稀罕這些小利。
7.8 供股
其他的我不敢說,我是香港有數的供股專家,皆因本人師承名門,曾經得過高人傳授,識見自是不凡。不少財技高手,有關供股事宜,都要向我請教,真不是吹牛呢!
我有一個好朋友,是加拿大和香港兩邊跑的商人,有一天得悉了供股的奧秘,開心得抓耳弄腮,喜不自勝,發誓有一天要回到加拿大,大玩供股遊戲,讓華人在加人的面前出人頭地,他的說法是:「加拿大人的財技很低,沒見識過供股,一定不知道怎樣應付。」
上市公司要發展,但不夠錢用,有很多集資途徑:
1. 銀行,不過沒抵押品,銀行不一定肯借,況且借貸率太高,對公司的財政很危險。
2. 發行債券,也有同樣問題,一是借不到,二是要還錢。可換股債券如果到期不到股價,也要還錢。
3. 批股,但一次只能批出兩成新股,需要大筆錢時,就不夠用了。
最方便而能在市場拿到最多錢的方法,是供股。供股的目的,就是想股東把錢打到公司的戶頭。
股東們一起把錢投到公司,如果發展順利,新計劃賺到錢,那是沒問題的。就是虧了本,那也沒辦法,做生意本就不可能必贏。記著,供股得來的資金放回公司,股票多出了現金值,本來是朝三暮四,沒有分別,理論上如此。
但如果大股東懂得玩這遊戲,那是最有效力的榨汁機,能把小股東身上的錢儘量榨出來,為自己謀求最大的福利。
供股有很多方法,我最欣賞的,是那種「每2.3股供18.4股,另每2股送3.5股,長期股東再送1.8股紅股」,所謂的「長期股東」,就是從當天開始,持有股票一年不沽的股東。能算出這種數學的,簡直是天才。不瞞大家說,經過長期而嚴格的訓練,在下是懂得算的。
供股是一種藝術,一種大股東從小股東手上合法搶錢的藝術,搶得愈多,藝術成分愈高。擁有這種天分的人並不多,得經長期培養品味,一旦品味培養出來,卻能藉著供股,對大股東進行「反攻」,就更加是樂事一樁了。
7.8.1 三種供股原因
先前說的,是最複雜的供股方式,相等於藝術上的表手法。對供股的分類,我不以複雜和簡單作區分,而以其性質,分為三種:「供錢」、「供乾」和「供大」。
7.8.1.1 供錢
對大股東來說,供股最美的,是股東拿錢給自己用。最壞的一點,是自己也要拿錢出來。我們必須記著,絕大部分的供股,大股東都並非擁有極多的股票,如果持股量在七成以上,則供股的資金大部分由自己拿出來,就太沒意思了。
由於大股東想小股東出錢而不想自己出,很多時,供股伴同著一項行內叫「偷錢」的行為,兩者幾乎是焦不離孟的兄弟。所謂的「偷錢」,就是大股東把集資回來的錢「偷」出來,放進自己的口袋。方法多數是利用關連交易,用高價買下自己的垃圾資產,以前科網股盛行時,便億億聲買下一個不值一毛錢的網站,股民屢見不鮮了。
批股也是集資,但批股並不經常伴隨偷錢。偷錢最盛行於供股,皆因供股要大股東掏荷包,大股東要拿回成本,只有出動「偷」字,很多時想想反正是偷,把心一橫,不如本利一併偷出來,更加爽快。大多數的情況是,大股東的資金不夠,便找金主支持,供股完畢後,如不偷錢,根本不可能本利清還。
偷錢後,公司少了現金,就不是朝三暮四,而是朝一暮二,分別可大了。
上市公司宣布供股時,股價應聲下跌,如果你是現有股東,不幸已經鑄成,無可挽救了。但對局外人,可能正是機會的出現。
凡是供股,必定有「供股價」。這就是炒股票的參考價。譬如說,「一供三,每股供0.3元」,即是每拿一股,便要供0.9元。我的判斷是常識性的,以自己為標準,將心比心,覺得股價要在0.5元以上,才有吸引力,股民才有供的意欲,我把此定為「心理供股價」,股價低於此價,股東便不肯供股了。
宣布供股後復牌的第一天走勢,多半是先跌破底價,再往上走,這正合吾意。我會挑低於「心理供股價」一成,作為入貨價。由於股民太恐慌了,我多數能在此價位入足夠的股票,通常不到兩小時,大股東見到沽盤出得七七八八時,開始「做嘢」,股價回升,已有合理利潤了。就是大股東當時不做,到了供股前一天,也非得做好股價不可,這種投資,是不會沒有回報的。
這是最有效的「攔路打劫」,大股東要賺大錢,我們在他身上賺小錢,只要他頂住股價,好讓供股成功,這方程式便永遠有效。
7.8.1.2 供乾
「乾」是專門術語,英文叫「corner」,意即市場上沒有準備出售的股票。「乾」的應用千變萬化,這裡且列出幾種:
1. 大股東「正手」和「橫手」控制了大部分的股票。假設是九成吧,意即市場上可供出售的股票只有一成,行內術語稱為「九成乾」。「正手」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戶口持有,並且通報了港交所。「橫手」的意思,是由友好人士、關連人士,或者是「好唔等使人士」名義上持有的股票,實質控制權仍在大股東的手上。以上的「人士們」,統稱「人頭」。
2. 股價由1元跌至0.1元,最後的大成交價位是0.3元,從0.3元至0.1元的下跌是沒成交的「乾跌」。由此得知,無人能在0.3元以下買到廉價成本的股票,散戶的最低成本價是0.3元,在0.1元至0.3元沽出的,全是蝕讓的貨。由於下跌了好一段時間,在0.1元至0.3元的價位,也徘徊了一段時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說「0.3元以下,貨很乾。」意即股價可從0.1元打到0.3元,沒有沽售壓力,「壓力位」在0.3元以上。
3. 股票由長期投資的基金持有,他們不會隨便沽出股票。譬如說,你手上有六成股票,另有兩成在三個基金手裡,你清楚知道他們的意向,股票會存放在夾萬,不會沽出。在這情況下,你可以認為自己的股票是「六成 + 兩成 = 八成乾」。
傳統智慧認為,股票必須「乾」,股價才容易炒上。但很多高手莊家則認為,「不乾」的股票有更多參與者,炒來更熱鬧,只要技術夠高,炒來不沾鍋,更容易獲得利潤,至少不用製造虛假成交,全部成交都在市場「真做」,較多散戶參與的股票,「散貨」也較容易。
但有些情況下,非得乾不可。以下又是一些譬如:
1. 即將注入寶貴資產,股票將大幅增產。股票不「乾」,豈非要同散戶分錢?當然,真正做大事的人並不介意讓散戶賺錢,如1999年的得信佳(前股票編號:1186)只是「乾乾地」,但賺上數千萬元或以上的幸運兒,我認識的也有好幾位,蕭若元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2. 買「殼」。如果股票是由老闆一手一腳炒起再派出的,每個股東的成本價他都清清楚楚,他怎麼也不怕。但要買殼回來,說不準賣家偷偷的藏起幾巴仙。當新買家把股價打高數倍後,賣家才一口氣把手上的全部股票「炸」下來,新買家豈不頭痕?最好的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買個「乾殼」,但市面上的乾殼不多,價錢也貴,退而求其次,自己動手動腳弄乾,也是辦法之一。
「榨乾」的最佳辦法,就是供股。
每次供股,總有些不供的人,多供幾次,供供合合,把小股東的股票合成碎股,就必乾無疑了。不過,不停供股,未免太過分,港交所一定給你麻煩,不讓你次次得逞。要想一次到位,一口氣供乾,法子是提出非常愚笨的供股方案,嚇走股東,就成了。
例如說,現價0.2元,一供二,每股供0.18元,折讓不大,手上有0.2元股票還要拿0.36元出來,豈非妹仔大過主人婆?這樣的條件,參與供股的股東都跑光了。其實用不著如此兇殘,現價0.2元,就算是溫和的二供一,每股供0.19元,肯供的人也不會多。
告訴大家兩個經驗。也是先此澄清,我並不認識下列兩隻股票的老闆或任何內幕人士,也沒有對以下兩間「供股」的公司提出任何假設或認定,總之,上文提出的每一個字,都同下面的兩個故事無關,understand?
1. 聯康生物科技集團(股票編號:690)在2006年一供二,每股供0.6元,當時股價是0.8元,我買入了20萬股,供40萬股。供股完畢後不到一個月,它的股價是2元,一年後還炒至6元,而「不幸」的我,在1.5元已沽清了。
2. 保利香港(股票編號:119)在2006年二供一,供股價是1.35元,當時股價在1.33元至1.4元之間徘徊。看牌面,北京保利集團市盈率7倍,市值不過十二億,它買一個猴頭都一億了,持有的資產是國內大城市的優質地產,估計每股資產值是3元。這是不可能輸的股票。我在1.35元左右買入,用了一個月時間,收集了二百萬股,供股後變成了三百萬股。我想市場上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會笨得去供股的了。供股完畢後的第二天,它漲到了1.6元。這是我很愛的股票,「陳良宇事件」發生後,它的股價暴跌,但始終沒跌破供股價。最後,我以1.5元沽出,賺的錢很少,但很捨不得。這是好股票,我深信它必定會見到3元的目標價,只是我是個心急人,手上的現金要留來購買快速上升的股票,終於還是拋棄了這隻心愛的股票。結果一年後,這股票的高位是超過十元,我因此少贏了兩千多萬,揼到爆。
凡是供股條件不利散戶,好像明擺著不想你供的,多半是「供乾」。依照相反理論,它愈不想你供,你愈要供。我就是這樣的做法。終於到了2008年,股市的黑色一年,跟供的一些股票輸到跳樓,我唯有補加一句﹕這法則只適用於牛市的調整期,熊市時不合。
7.8.1.3 供大
假設你有一件估值三十億元的資產,要放進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那是虛不受補,放不進去。你就是把股價打上十倍,十億元市值,要放三十億元的資產,好像還是不夠。
一個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供股。一供二後,一億元市值變成了三億元,再炒高十倍,剛好是三十億元。
做大世界的股票,才需要供大。假如大股東明手持有七成以上的股票,橫手多少該有點吧?持有七成以上的股份還要供,一定有陰謀。這種股票,有可疑,不妨跟進。
雖然供大很少發生,一旦出現,切記跟風上車。
7.8.1.4 大股東且戰且進
前面說的三種供法,有時互相混淆,並不能完全分開。首先,我的本意可能是供乾,不過有錢進來,先收了再說,反正多供幾次,遲早一定乾,不必心急。這是長短棍招數,供不乾就要錢,不管怎樣,輸的總是散戶。
供乾和供大也有重疊。很多人是又想大又想乾。供大的目的是做「大世界」,沒理由做大世界要同人分錢,更加是非乾不可。
7.8.2 從供股中獲得利潤
大部分的散戶都害怕供股,但只要懂得玩這遊戲,它最容易賺錢,而且所得幾乎是肯定的。先決條件是你必須精於計算。
供股其實是相反理論:大股東不想你供,你就偏要供。他愈想股東供,便一定要付出利益去吸引股東,這就是你混水摸魚的時機了。
供股還有很多技巧,下面再提出兩種:
7.8.2.1 供股權
供股時,會向股東發出供股權,憑著供股權,便能以供股價供股,通常是折扣價。換言之,這是一張窩輪,不過買賣期只有十天左右。
供股權是最好的窩輪,因為窩輪有溢價,但供股權加上供股價,相比正股,卻有折讓價。這是由於付款供股之後,新股需要大約十天時間,才能收到,折讓價就是這約十天凍結期的反映。
看好供股後的股價,買供股權來供股,會更有效益。2003年,我想買寰宇國際(股票編號:1046),由於成交太少,買不到太多股票,遂在供股期間,購買供股權。有些股東不願意供股,便沽出供股權,拿回部分成本,變成了我的可乘之機。這隻股票,供股完畢後,很快就上升了過一倍,是我在沙士後第一隻賺錢的股票。
值得留意的是,供錢的股票,在供股完畢、新股出籠後,會大跌,因為成本較低的新股會推低股價。由於交收日子是「T+2」,新股出籠前兩天,大家已偷步先沽了。供乾的股票,在付錢供股之後,新股出來之前,股價會升,因為大局已定,股東要供也無法子了。
最後提醒大家,有些供股權並不公開發售,股東不供,便是放棄權利,沒法子在市場出售供股權。玩供股的人必須注意這一點。
7.8.2.2 額外供股權
凡是供股,不會100%的股東全供,總會有人放棄。現有股東可以申請取得被其他股東放棄了的供股權利,是為額外供股權。
換言之,額外供股權無需供股權,卻能用供股價購得股票,是最有利的位置。額外供股權是絕少輸錢的。新股上市的那天絕少跌破供股價。其缺點是必須是現有股東才能享有這福利,我通常會購買一手股票,以獲取此權利。
第二缺點是它的認購權相等於新股上市,申請者的優先序先於包銷商,但不知會有多少股票分配,也不知競爭者的數目。假如100%供股,申請者便一股也沒有,假如90%供股,申請者便按比例成功分配餘下的10%股份。這當然是大包圍有著數,但所得股票的數目比I.P.O.更不確定,因此並不適宜借貸申請。
7.8.2.3 供股包銷
凡是供股,必須找齊包銷商,以保證供股完成。這有如新上市,不管你的股票有多熱門,供股條件有多吸引,縱是預計市場上有一百倍的超額認購,但沒有包銷商承包所有的新股,供股就不能被聯交所批准。
包銷商拿了包銷,可以二判給分包銷,分包銷還可以三判出去,四判我就沒見過了。通常,包銷商的佣金是2.5%,分包銷是1.5%,再分包銷是1%,大概如此,會有個別差別。我們不能當包銷商,但能向包銷商申請分包銷,也可向分包銷商申請分分包銷。
包銷商通常是證券行,如果我們是該行的客戶,便可向該行直接申請,我們就變成了分包銷商。如果我們沒有戶口,可叫自己的經紀代向包銷商申請,這樣,你的證券行成了分包銷商,你便是分(分)包銷了。
作為分(分)包銷,最大好處是先賺取了佣金,假使供股認購不足,你還能拿到股票。相比申請額外供股權,前者要真金白銀付出現金去申請,像抽新股一般,你要先蝕去利息。後者則視乎個別證券行(對個別客戶)的策略,有股票押在證券行的人,很多時不用付出現金,就是要付,現金始終留在你的戶口,利息也是屬於你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得到股票的優先序是 1.持有供股權者的認購,2.申請額外供股權的人,3.前兩者都認購不足時,包銷商才能拿到股票。
從買股票的角度看,包銷商買到的機會不高。但從另一方面看,反正你想買,不妨賊佬試沙煲,先賺取佣金,希望得到一手平貨,得不到也沒吃虧。前提是,你能拿到分(分)包銷,這得看你的牙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