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茶詩80首之《汲江煎茶》賞析
茶詩發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蘇軾。蘇軾對茶一往情深,一生寫過茶詩數以百計,經典之作頗多。賞析一首蘇軾描寫品茶悠閒的詩句。
《汲江煎茶》
北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汲江煎茶》茶詩註釋
(1)活水:指有水源而常流不斷的江水。
(2)活火:指明火,有火苗的火,指肉眼可見之火。
(3)自臨:自己提著。
(4)釣石:釣魚石,江邊的石頭。
(5)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6)貯月:月映水中,一併舀入春瓶,因此說是“貯月”。
(7)春甕:酒甕。詩中指水缸。
(8)分江:從江中取水,江水為之減了分量,所以說是“分江”。
(9)茶詩網:茶詩茶文交流第一平台。
(10)雪乳:一作“茶雨”、“茶乳”,指煮茶時湯麵上的乳白色浮沫。
(11)翻:煮沸時滾動。
(12)腳:茶腳,茶梗。
(13)松風:形容茶水倒出時的聲音。蘇軾《試院煎茶》:“颼颼欲作松風聲。”
(14)瀉:倒出。
(15)枯腸:比喻才思枯竭。
(16)未易:不容易。
(17)禁:承受。
(18)三碗:喝三碗茶,此處引自盧仝的《七碗茶》詩。
(19)荒涼的城池。
(20)更:打更。
《汲江煎茶》茶詩翻譯
這是一首關於品茶心境的詩句,茶詩的大致意思是:煮茶最好用流動的江水,並用猛火來煎煮。於是我提著水桶,帶著水瓢,到江邊釣魚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我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貯藏到瓢裡了,一起提著回來倒在水缸裡,再用小水杓將江水舀入煎茶的陶瓶裡。
茶湯中的茶沫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漂了上來。茶湯煮好後,茶水倒進茶碗中颼颼作響,像風吹過松林所發出的松濤聲。喝完茶,就在這春夜裡,靜坐著挨時光,只聽海南島邊荒城裡,傳來那打更人長短不齊的鼓聲。
《汲江煎茶》茶詩賞析
這首茶詩的特點是描寫細膩生動,將水、火、瓢、勺、枯腸等俗物,與江雪、明月、松風高雅之物相比襯;將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等俗事與想像與夢境相融合,俗物俗事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曠達的胸襟和豪放的人生境界。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詩人被貶後寂寞無聊的心理,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茶诗网http://www.teapoems.com),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对茶的依恋已深入东坡老人生命的深处,表达了苏轼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说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比喻如此贴切,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苏轼个人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汲江煎茶》创作背景
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苏轼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这首诗就是此年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苏轼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屡屡受伤,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从厄运中笑对人生。“煎茶”便成了他抚平创伤,依然笑语南风的最佳武器。诗人为了煮好茶,不辞辛苦地以老迈之躯(现年63岁,苏轼去世时64岁)到深清江水中取得活水,等到茶水沸开,人眼所见,眼前云脚乱翻,乳浪飞旋,耳中所闻是松涛阵阵,自是涌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情怀。
喝上他三碗茶汤,腹中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绝代文采泉涌而至,以致久久不得入眠。其中最瑰丽的两句却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水入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几百年前那位邀月共饮的青莲居士了。可这时的苏轼却是白发苍苍,却依旧豁达得出类超群,难怪南宋的胡仔会惊叹:“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妙。”另一位杰出诗人杨万里则更是赞不绝口:“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作者苏轼简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