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 摳門 的老闆-金庸傳-傅國湧-天下人書城
對於《明報》的成功,金庸說過這樣一番話:"我想,我成功的地方是喜歡思考,不墨守成規,遇到有困難時,通常很快就找到解決的辦法。不過,我卻不是個能搞大生意的人。搞大生意的人對金錢很重視,對賺錢很有興趣,但我對此卻常是糊里糊塗的。"其實他一點也不"糊里糊塗",而是非常精明,他對金錢不但不是沒有興趣,而且非常在意,在《明報》內部一直被稱為很"摳門"的老闆。對於《明報》的成功,金庸說過這樣一番話:"我想,我成功的地方是喜歡思考,不墨守成規,遇到有困難時,通常很快就找到解決的辦法。不過,我卻不是個能搞大生意的人。搞大生意的人對金錢很重視,對賺錢很有興趣,但我對此卻常是糊里糊塗的。"其實他一點也不"糊里糊塗",而是非常精明,他對金錢不但不是沒有興趣,而且非常在意,在《明報》內部一直被稱為很"摳門"的老闆。
他說:"辦報紙,不能過分浪漫。"這句話的背後也包含了對每一分錢的在乎,《明報》曾經歷了早期極為艱苦的歲月,所以即使在財源廣進以後,他也厲行節約,到了摳門的程度。對此,金庸說過:"我辦報辦了幾十年,對於一磅白報紙的價格、一方英吋廣告的收費、一位職工薪金和退休金、一篇文章的字數和稿費等等,長期來小心計算,決不隨便放鬆,為了使企業成功,非這樣不可。"林燕妮說:"很多人認為文人辦企業,易流於情緒化,不會精打細算。查良鏞卻不,說了不能加薪便不加薪。"
與其他大報相比,《明報》的工資低,福利薄,這是《明報》員工,從編輯、記者、校對到排字房、機房工人的同感。與其他大報相比,《明報》的工資低,福利薄,這是《明報》員工,從編輯、記者、校對到排字房、機房工人的同感。他們對金庸最不滿的地方,就是工資加得少,連退休金都"縮水"。明報》港聞版編輯黃陵是個老員工,做了十幾年,因為年齡關係,到1980年他提出退休,希望能安享晚年。金庸給他發了一筆約數萬元的退休金,黃陵表示不滿,認為他有心壓價,一怒之下,他找金庸交涉,他說:"我的退休金,應該不止這個數目;這筆錢我就不打算要,我會全部用來登報紙,在全港報紙登啟事,聲明黃陵在《明報》打工,現在退休了,只得數萬元退休金;由於感激你(指金庸),所以特別登報紙表揚!"
這件事最後以金庸補錢給黃陵而了結。
他說:"辦報紙,不能過分浪漫。"這句話的背後也包含了對每一分錢的在乎,《明報》曾經歷了早期極為艱苦的歲月,所以即使在財源廣進以後,他也厲行節約,到了摳門的程度。對此,金庸說過:"我辦報辦了幾十年,對於一磅白報紙的價格、一方英吋廣告的收費、一位職工薪金和退休金、一篇文章的字數和稿費等等,長期來小心計算,決不隨便放鬆,為了使企業成功,非這樣不可。"林燕妮說:"很多人認為文人辦企業,易流於情緒化,不會精打細算。查良鏞卻不,說了不能加薪便不加薪。"
與其他大報相比,《明報》的工資低,福利薄,這是《明報》員工,從編輯、記者、校對到排字房、機房工人的同感。與其他大報相比,《明報》的工資低,福利薄,這是《明報》員工,從編輯、記者、校對到排字房、機房工人的同感。他們對金庸最不滿的地方,就是工資加得少,連退休金都"縮水"。明報》港聞版編輯黃陵是個老員工,做了十幾年,因為年齡關係,到1980年他提出退休,希望能安享晚年。金庸給他發了一筆約數萬元的退休金,黃陵表示不滿,認為他有心壓價,一怒之下,他找金庸交涉,他說:"我的退休金,應該不止這個數目;這筆錢我就不打算要,我會全部用來登報紙,在全港報紙登啟事,聲明黃陵在《明報》打工,現在退休了,只得數萬元退休金;由於感激你(指金庸),所以特別登報紙表揚!"
這件事最後以金庸補錢給黃陵而了結。
《明報》員工批評金庸,可以高薪聘請新員工,但老員工的工資偏低,從來沒有大幅加薪,以致新、老員工的工資差距很大。有些老員工,因為生活負擔重等原因,不得不離開《明報》,另找工作。所以有人說,金庸一直強調《明報》從不"炒人"是事實,但員工忍受不了低工資會自動離職,不需要他主動"炒人"。
金庸自己的解釋是,《明報》是一家有地位、工作環境穩定的大機構,員工雖然工資較低,總比在一家工資較高,但工作環境不穩定的機構工作,因為隨時都可能面臨倒閉。在金庸看來辦報紙完全不同於寫武俠小說,而是一項十分實際的事業,錢是很實際的。所以他對《明報》員工一直實行"微薪制"。他會年輕的明報人說,在《明報》工作是他們的光榮,別看就這麼一點工資,還有人排隊想進來。一次他公開說:"明報有四百員工,每人加一百,一年就是幾十萬。"自從《明報》在香港報界享有盛譽以來,有過《明報》的工作經歷,的確會身價大增,成為新聞界的一種重要資歷。許多在《明報》工作過的職員,離開之後,開創自己的事業,多能獨當一面,現在香港報界一些頭面人物如《蘋果日報》社長董橋、《信報》社長林行止、《東方日報》主筆陶傑等,都曾在《明報》擔任重要職務。
金庸給作者的稿費也很低,辦報之初經濟困難,後來經濟狀況好了,稿費也沒有提高多少。沈西城說1979年他給《東方日報》寫稿,三個月的連載,每天七百五十字,稿費是一千元。但給《明報》翻譯日本推理小說,每天八百字,稿費只有六百五十三元,比《東方日報》少了三百五十元。由於《明報》的專欄地位高,香港不少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在《明報》開專欄彷彿成了身份的象徵,因此儘管稿酬低,仍然有很多作者給它寫稿。當然,還是有人對《明報》稿費不滿。1948出生的林燕妮曾被金庸稱為"香港最好的散文作家",1972年她在香港無線電視台工作時,就開始為《明報》撰稿,後來開闢了"懶洋洋的下午"專欄。她要求金庸增加稿費,金庸的回答是:"你那麼愛花錢,加了又花掉,不加!"另一位女作家亦舒也要金庸加稿費,金庸則回答:"你又不花錢的,加了稿費有什麼用?"亦舒為此在她的專欄裡"罵"金庸,說他刻薄爬格子動物。雖然文辭尖刻,但金庸看了,不僅不生氣,還笑著說:"罵可以罵,稿照樣登,稿費照樣一點不加。"總之,說什麼也不加稿費。亦舒的哥哥倪匡是金庸多年的至交,是《明報》最早的作者之一,他也嘗到過向金庸"加稿費"的滋味。
金庸給作者的稿費也很低,辦報之初經濟困難,後來經濟狀況好了,稿費也沒有提高多少。沈西城說1979年他給《東方日報》寫稿,三個月的連載,每天七百五十字,稿費是一千元。但給《明報》翻譯日本推理小說,每天八百字,稿費只有六百五十三元,比《東方日報》少了三百五十元。由於《明報》的專欄地位高,香港不少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在《明報》開專欄彷彿成了身份的象徵,因此儘管稿酬低,仍然有很多作者給它寫稿。當然,還是有人對《明報》稿費不滿。1948出生的林燕妮曾被金庸稱為"香港最好的散文作家",1972年她在香港無線電視台工作時,就開始為《明報》撰稿,後來開闢了"懶洋洋的下午"專欄。她要求金庸增加稿費,金庸的回答是:"你那麼愛花錢,加了又花掉,不加!"另一位女作家亦舒也要金庸加稿費,金庸則回答:"你又不花錢的,加了稿費有什麼用?"亦舒為此在她的專欄裡"罵"金庸,說他刻薄爬格子動物。雖然文辭尖刻,但金庸看了,不僅不生氣,還笑著說:"罵可以罵,稿照樣登,稿費照樣一點不加。"總之,說什麼也不加稿費。亦舒的哥哥倪匡是金庸多年的至交,是《明報》最早的作者之一,他也嘗到過向金庸"加稿費"的滋味。
一次朋友聚會,酒酣耳熱之際,倪匡乘著幾分酒興,大聲要金庸加稿費,他說:"查良鏞,過去你給我低稿費,我體諒你,但現在你的《明報》那麼賺錢,你該大方點了吧!給我加稿費!"金庸笑笑說:"好好,我加!"過後,稿費真的加了,可是只有百分之五,氣得倪匡打電話去罵金庸。
不善言辭的金庸在電話裡用近乎哀求的語調說:"好了好了,倪匡,不要吵!給你寫信。"一聽寫信,倪匡就傻了眼,他最怕寫信,他是職業作家,一字千金,認為寫信沒有報酬,是浪費,只有傻瓜才做。<金庸卻偏偏特別喜歡寫信。倪匡曾說:"我從來不曾見過有一個人像查良鏞那麼喜歡寫信的人。"過兩天,金庸給他寫了一封信,拆開一看,洋洋灑灑附列了十幾條理由,申述報館的開銷如何大,經濟如何不景氣,如何應該節約,最後是吾兄要加稿費,勢必引起連鎖反應,給你加了稿費,其他人也要加,這筆開銷不輕。一封信就把倪匡加稿費的事擋了回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