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周顯的有趣觀點













周顯的有趣觀點
2010/10/28 下午 02:21:48

網誌分類: 輪/權








轉貼自明報財經網, 作者周顯. 文章前部一些觀點蠻有意思的.

美元和美國經濟的本質
2010年10月28日

1. 前言

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首相狄斯累利好像說過一句話﹕「如果我想看一本書,我就自己去寫一本出來。」因為我對其他人寫的同類東西並不滿意,便寫下了此文。

2. 從歷史的觀點去看

世界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大型的帝國,但同今日美國的情況相似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在耶穌出生前數十年開始,維持了約四百年的羅馬帝國,一個是十三世紀時的蒙古帝國,一個就是今日的美國。


他的帝國不是存在時間太短,例如阿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或者是同列強並存的,只是其中的一霸,不是獨霸,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波斯帝國有過好幾個,但都不
過是地方霸權,沒有過稱霸天下的實力。中國的漢唐清朝雖然強大,可是本部的人口和土地面積佔了帝國的一大部份,「帝國」的成份並不夠強。


人認為,在金融經濟的世界,人文知識遠比數學為重要。正如我在其他書中說過的名句﹕發達的商人很少會是會計師,真正的投資大師也永不會是數學專家,輸爆廠
的數學專家就頗為不少。貨幣學大師佛利民的最重要學術作品並非任何數學有關的經濟學,而是《美國貨幣史》。如果我沒有記錯,張五常說過﹕所有偉大的經濟學
家都是精通歷史。因此,從歷史看現代,是有其必要性,也是分析金融經濟事件的最有效方法。

在下文,我會首先檢視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的有關歷史,然後憑此推理出美國的情況。

3. 羅馬的搶錢經驗

基本上,羅馬帝國的公民是很少工作的,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戰爭。他們沒有國民預算案,每年的實質數字都是赤字。但這不要緊,因為每當羅馬人征服一個新地方,便大事搶掠,以填補國庫的空虛。這種「商業模式」固然是本小利大,問題是﹕

1. 不停擴張的同時,軍隊也在不停的增加。從第三世紀到第四世紀,帝國的面積是減少了,但軍隊擴張了一倍有多,從三十萬增到了六十五萬,這還不算製造最新的「高科技武器」(例如騎兵的裝備)的成本。

2. 國家周圍的肥美土地全都給征服了,跟著再吃下去的,成本越來越高,收獲越來越低。例如說,羅馬在一世紀時征服了不列顛群島,但數十年後去考察計算,發現這地方太過荒蕪,征服和佔領的成本效益計算是得不償失的。


「搶掠模式」已經無利可圖,征稅也有限度,不能無止境的征下去,因為稅率不可能是100%。漸漸變得窮瘋了的羅馬人想出了一個新的點子,就是發行更大量的
貨幣,也即是今日大家熟悉「美國標準」﹕印銀紙。當然了,貨幣不能一下子的全發出去,而是一點一滴的,每次把其金屬價值減去了一成左右,這是人民可以忍受
的範圍。

總之,羅馬用了兩百年的時間,幣值減去了95%。但史家只留意到其貨幣的大幅貶值,導致了通貨膨脹,卻不是太多人注意到下列的事實﹕


廣義的角度看,羅馬貨幣貶值後的購買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提升了。打個比方,世上本來有一百萬元的貨幣,現在增發到二百萬元,即是增加了一倍。而一棵菜本
來賣1元,當貨幣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後,它「只」賣1.7元,而非2元。從這角度看,貨幣的購買力反而提升了。這一點,相信四十歲以上的香港人都能明白﹕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長、高通脹時代,
港元的實質購買力不停的下跌,但香港人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令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羅馬的生產力增加,歸因於三個理由﹕

1. 生產技術進步了。

2. 羅馬人製造了大量基建,如交通等,減低了運輸成本,相信大家都記得「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老話吧?

3. 統一國家造成了統一的大市場,貿易有利減低成本。

4. 蒙古的商業模式

蒙古帝國是史上最大的國家,總面積比全盛時期的蘇聯帝國還要大上一半,佔了地球所有土地面積的兩成。

蒙古人雖然也喜歡搶掠,但是,他們更喜歡貿易,因為貿易是遊牧民族的天性。相比起羅馬人,蒙古人雖然文化水平較低,可是從經濟活動這方面看,蒙古人卻是更為先進。


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繼續擴張,但到了第三任的蒙哥汗死後,帝國便已分裂。帝國儘管分裂了,在蒙古諸國之間往來做貿易,還是不受國界所約束,一來大家都是
蒙古人,同文同種,二來蒙古人天生喜歡做貿易,很鼓勵商人去做生意。正因為蒙古人的重商主義,馬可孛羅才可以從意大利東行到來元朝的中國,寫出那本膾炙西
方世界的名著。

紙幣是宋朝的中國人發明的,但元朝人將它發揚光大。元朝的蒙古人沒收了所有人的黃金白銀,包括外國商人的在內,然後發給他們紙幣,使他們必須用紙幣交易。當外國商人離開元朝的國土後,可以憑紙幣照價換回金銀。這種做法,已經同我們在今日使用的貨幣沒有多大分別了。


幣對於貿易的好處,是無須理會錢幣的純度,壞處就是政府可以濫印。蒙古人同世上所有別的人種一樣,規矩守不了多久,便墮進了濫發貨幣的濫觴。當一個國家衰
落時,政府的收入一定會出現問題,最快捷的解決方法就是印鈔票,雖然這會引致通貨膨脹,但要解決問題,沒有比印鈔更簡單直接的了。

5. 羅馬和蒙古的經濟模式

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不約而同地,其本部人民都不事生產,最主要的工作維持軍事力量,採用自由貿易政策來為帝國創造一個龐大的貿易圈,初期是透過搶掠,然後是透過征稅和貨幣政策,去搾取其附屬國的財富。

凡是人人都採用的方法,一定有其內在道理。為甚麼羅馬和蒙古都採用了相同的經營模式呢?


家都知道,在經濟學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分工合作是小尺度的行為,大尺度的說法是「比較優勢」。在一個大型帝國之內,市場變得前所未有之大,分工合作也
會變得更為精細。這就像中國的市場之大,令到沩州可以壟斷了全世界的七成的打火機製造市場。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著大區域性的壟
斷某些行業,因為分工才符合經濟效益。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統治者,你會選擇甚麼行業去作出壟斷?或者說,你希望你的本部人民從了軍事之外,還去從事那項專業。

答案是很簡單的﹕當然是利潤最高、工作量最少的行業了。不用說,這種行業就是金融業,所以統治者的人民都爭著去從事金融業,例如說,發行控制區之內人民必須使用的貨幣,諸如此類。要不,難道統治者的人民會去辛苦地「蹨石仔」,留下舒服的工作給二等公民去做嗎?

6. 美國的局限條件

因為時代進步,以前行之有效的「帝國經營模式」,美國並不能照辦煮碗地使用。例如說,美國不能向其他國家征稅,如日本南韓之類,頂多是利用強制貿易,把過期武器賣給台灣,或者是強迫日本開放市場,又或者是在伊拉克開設了大量的美資公司,諸如此類。

在現代社會,搶掠也是不可能的,不是你不可以搶,而是因為大部份是無形財富,要搶也搶不了。以香港為例子,如果你有軍隊,大可以把香港佔領了,搶光香港人的財產,然後你會發現,以往可以賣至七萬元一呎的天價跳層縮水豪宅,可能跌去了八九成的市值,至於股票和鈔票,更可以同癈紙無異。因為現代社會的無形財富,是禁不得戰亂的,這好比一頭生金蛋的鵝,只有在維持它舒適的現有生活環境下,才能繼續生下金蛋,一旦改變了生活環境,金蛋便生不出來了。這有點像殺死岳飛的宋高宗趙構,據說因為戰亂的驚嚇,從此變了性無能。

但正如前言,一個帝國對其附庸是永遠收入多,支出少的。喂,這就是「主人」和「奴隸」的分別﹕「奴隸」為「主人」生產,不可能倒轉過來,任由「主人」來作生產,任由「奴隸」享用的。故此,不管採用甚麼方法,美國一定會遵從這大前題,想辦法「宰殺」帝國之內的附庸。

7. 美元的印刷

美國向其附庸收取的「保護費」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貨幣。事實上,這正是羅馬和蒙古兩大帝國所使用的政策,沒有甚麼新意。

作為天下無敵的國家,全世界都得買入美元和美債,因此它可以「無本」得到其所需的商品。它只需要慢慢貶值,不太多,只是偶爾、一點點兒地濫發,大家雖然介意,但也沒有法子。畢竟,羅馬帝國濫發貨幣了三四百年,只要它的霸權仍在,這是一點沒有問題的。

這一段是企圖說明,美國的大筆赤字、大筆入超,反而是天下無敵的帝國的常態,那些見狀大驚小怪的人,是讀得太少歷史了。

8. 貿易的自由

經濟學簡單常識告訴我們,市場越大,越有規模效益。因此大型帝國莫不喜歡自由市場,因為這會使其控制領土賺更多的錢,從而令它可以榨取更高的收入,從羅馬到蒙古、美國,莫不如此。


二十世紀初期的帝國主義,例如大英帝國,其經營模式就是從殖民地輸入廉價原料,自己加工,製成高檔產品,賣回給殖民地,以至售遍全世界。現在的美國則是輸
出高檔產品,如波音飛機,輸入低檔產品,如沃爾瑪出售的日用品,諸如此類。總之,原理脫不了前文說的定律﹕自己做高收入的工作,別人做低收入的工作。

9. 金融﹕美國的新經營模式

大約在二十年前,克林頓時代開始的,美國開始改變了「經營模式」,那就是用金融來賺取它應有的「高端收入」。這毫無疑問是比較聰的經營模式,因為金融業比產造高檔產品的利潤更為豐厚。

美國使用的手法,是利用印刷不用本錢的美元,去收購各國的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股票,因為股票是不記名的,比較方便去持有,其次就是房地產,這也可以利用股份制去擁有。這種做法的先法條件就是金融的自由化,這也是這二十年來美國的基本策略。


的確是比較聰明的經營模式。美國人賣掉了一架波音777給中國,是誰也可以看見的,連朱鎔基也有微言。但假如美國人持有兩成中國移動的股票,坐地分紅,非
但賺了大錢,亦是誰也不知道這件事。假設美國持有了某國的兩成資產,這國家的總生產力的兩成利潤便進了美國人的口袋了。這豈非比搞貿易更易賺錢?

記著一點﹕美國人並不想控制外國公司的主要股權,也不想擁有外國的大部份資產,如果是這樣,這相等於自己去經營,自己去賺錢,這就沒意思了。真正的帝國霸主是﹕它只佔了你二至四成股份,你努力去賺錢,它只管分肥,這才是主人和奴隸的分別。


年通用汽車總裁Charles
Wilson(1890-1961)要轉當國防部長,被國會問到他會否做出不利通用汽車的決定時,他說﹕「凡是有利國家的,都有利於通用汽車的,反之亦
然。」(……i thought that was good for the country wa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and vice versa.)現在通用汽車的超然地位已改成了高盛證券,而高盛的高層不斷的出任財政部高職,這二十年來,美國投資銀行
基金不停的進駐世界各國,買入了無數的資產。以香港為例子,在二十年前,誰聽過「高盛」這名字?那時香港最大的是「新鴻基證券」,現在其風頭已給西方的幾間大行蓋過了。


類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國家。金融海嘯後,南韓的金融市場被迫向美國開放了,美國也支持贊成開放的南韓總統金大中,不枉它在多年前在公海救了他一命,要不金大
中已遭政敵在公海殺掉了。日本在上世紀陷入衰退後,金融市場也逐步開放了,美國人開始走了進來。在以前,日本人只聽說過野村證券,誰聽說過高盛大摩?

10. 帝國的衰落

無論是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都不是給國內經濟擊敗的。一個帝國在擴張期間,是不會有經濟問題的,就算有了,也很快便能解決,不會構成大麻煩。軍事強人是不愁沒錢花的,這是定律。


國滅亡的步驟,首先是擴張停止,主要是因為附近最肥美的國家都給吃掉了,餘下未吃的,其財富土地既不吸引,距離本土也太遠,鞭長莫及,也是難以取勝。正如
蒙古帝國侵略中國,花了五六十年,但打日本,分別在1274年和1281年打了兩次,失敗後便不再嘗試了,正是因為中國是肥牛,日本是雞肋,攻打成本太高
時,打之也就不符合經濟原則。


帝國正在擴張時,貿易版圖不停擴大,也有越來越多的市場去接受其貨幣,由於帝國之內,需要使用其貨幣來做任何的買賣,這些貨幣既然有著了必不可少的功能,
就算它會濫發、就算它會貶值,只有做得不過份,永遠還有市場。但當不再擴張,便有收縮的危險,一旦帝國收縮,貿易量少了,貨幣也少人用了,而帝國內部的人
的生活已經腐化了,開支大了,收縮不回來,這便導致了經濟崩潰的惡性循環了。

11. 近代美國的戰爭

從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之中,我們發現了對外戰爭之於美國的重要性。美國經濟在二十世紀初已超越了英國
成為了世界第一,但真正的稱雄世界,還得數它打了兩次世界大戰,盡得戰爭的便宜。自此之後,美國便成為了羅馬、蒙古以後的第三個世界大帝國,戰爭變成了它
的發展動力。在這客觀的環境下,它逐漸放棄製造業,從強迫貿易自由,到發展金融業,利用金融自由去「搶錢」,變成了它的新經營模式。


實勝於雄辯﹕美國每逢打輸了戰爭,經濟和貨幣都會變弱。越戰時它倉皇逃走,七八十年代正是美國的經濟最最衰弱之時,「滯脹」便是出於這一年代。但當列根窮
兵黷武,東打西打,甚至拖垮了蘇聯之後,它的經濟和貨幣逐漸變得轉強起來。老布殊打勝了海灣戰爭,由克林頓承繼了「和平紅利」,美國更是如日中天。自此之
後的十年間,美國的經濟一直沒有大問題,直至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條戰線的先勝後泥足深陷,美國才出現了金融海嘯和真正的衰退。

我並非說,如果美國沒有陷入這兩場戰爭,便不會發生金融海嘯。而是認為,如果美國不是軍事失利,它縱是遇上了金融海嘯,其後果不會像今天那麼嚴重,問題也會很容易便解決。

我的預見是,美國一天不解決在亞洲的兩場戰爭,一天不會真正的復甦。這是擴張型帝國的宿命。

12. 美國在金融海嘯的真正損失

從金融海嘯的角度看,美國人當然是大輸家,輸得到了姥姥家。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我們可從另一角度去看這事情。

如果你在2008年前擁有一間房子,市值是一千萬元。現在的你則擁有三間房子,一堆股票,市值是七百萬元。算起上來,你的資產總數目是多了,但其貨幣價值是下跌了,因為市場踫上了熊市,資產的價格都大大的下跌了。問題是﹕是現在的你比較富有,還是以前的你比較富有?


案是﹕雖然在貨幣價值上,你是損失了,但你的確比三年前的你更為富有。因為資產是人人都持有的,當它的價值下跌時,人人都在損失。而世上的資產的總價值算
起來,比貨幣的總價值高得多,因此因持有貨幣、不持資產而發大財的人的數目微不足道。但你比起三年前來,實實在在的是多出了兩間房子,一堆股票,因此你是
比兩年前有錢得多。

美國在這二十年來大玩金融,買下了不少外國資產。這些資產還在美國人的手裏,沒短少了多少,這即是說,它從一幢房子變成了三幢房子,還有一堆股票,縱使是其所有資產的價格下跌了,它還是比以前更為富有。

說穿了,這二十年來,美國東征西討,買下了不少外國資產,這些資產從來只有增多,沒有減少過。就算遇上了金融海嘯,也只是全世界大家齊齊輸,又何懼之有?這就有如打麻雀,在前七圈贏了二十底,第八圈輸回五底,一圈輸五底固然是慘絕人訫,但相比起八圈計算,還是有贏沒輸。

13. 假設美國衰落

這裏並不是預見美國的衰落,而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假設它衰落了,將會出現甚麼樣的局面。

首先,美國衰落的首要原因必定是它打了一個敗仗,或者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泥足深陷,落荒而逃,因為威信大受打擊,因而引起的。正如前言,一個帝國的殞落原因只會是因為軍事,決不會是因為經濟。


一個也是最致命的,將會是日本的脫離美國。直至現在為止,日本和美國的相互身份是戰勝國和戰敗國,同美國的關係條款是最屈辱的,偏偏日本的政經和軍事都已
足夠強大,其實並不需要美國的保護,所以現在日本內部有一強大的呼聲,要脫離美國的保護。事實上,日本的確不需要美國的保護,因為它有能力保護自己﹕如果
北朝鮮硬要炸一個核彈過來日本,美國也防止不了,如要報復,日本自身也有這個能力。對中國和對俄羅斯,只果只算常規軍力,日本也不害怕,再說,如果日本脫
離了美國的核子傘保護,不出三年,已可製造出足以威懾鄰國的數十枚核彈。現在日本國內反美的聲音越來越高,美國唯一所恃的,是別人其武力的信心。如果美國
打輸了一場仗,被發現它原來真的是「紙老虎」,自顧也不暇時那又怎能保護鄰國?這樣子,日本便控制不了國內的極右勢力,很可能會同美國講拜拜了。

如果日本不付鈔和付出土地支持美國海軍基地,美國根本負擔不了第七艦隊的支出,這將會產生骨牌效應,南韓和台灣也不得不向中國靠攏了。這時候,美元和美國國債失去了部份買家,因為大家會購入歐元人民幣,美元資產將會快速下跌。同時,日本和南韓許多有利美國的金融政策也會因而修改,嚴重影響了美國人的收入。如果發生了這樣的情況,美國能否維持在歐洲和中東的影響力,也成疑問。

再退一步,如果美國再也維持不了這麼龐大駐外部隊,幸運的話,它會回到一戰之前﹕仍然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但已失去了世界性的影響力,只淪為同現在的中國和俄羅斯一般,只是地區性的霸權罷了。

最不幸的場面是,它的南部幾個州由於墨西哥人移民太多,很可能會脫離獨立。如果是這樣,美國將變成了不再是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或是不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可能比之前更加富有,但已不是大型帝國了。

14. 結語

一個國家成為帝國,只能說是﹕maybe a blessing, maybe a curse。我常常說的例子﹕如果秦始皇沒有滅掉六國,秦國至少可以多存活一兩百年,正是因為秦始皇的太成功,一旦反彈,它的失敗將是連八百年的老本也虧光了。

這又有如一間公司的掛牌上市。很多時,在一間公司上市之前,它經歷過不少逆境,但都撐過來了。但當它上市之後,往往會大了腦袋,把規模擴大得自己難以承受,反而導致了自身的死亡。

作為一個讀歷史的人,我不能不說,這是美國和任何大型帝國的宿命。但作為一個投資者,我實在無法忍受太大規模的市場變動,真心希望這事情不會在短期之內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