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3/02/02/484985.html
試看著名詩人黃庭堅如何與蘇軾兄妹論詩(圖)
2013-02-02 13:00作者: 彭漪漣
相傳北宋著名詩人蘇軾、黃庭堅和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在一起評文論詩。蘇小妹說:“有這麼兩句:‘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如果當中各嵌一字,該填什麼字才恰當呢?”提出了一個用詞恰當的問題。而用詞恰當的問題,不僅涉及到用詞的生動、形象問題,也涉及到用詞的準確問題。而用詞的準確與否問題,首先是一個涉及對語詞所表達的概念,即詞項的內涵是否明確的問題,也就是語詞的運用能否恰如其分地適應具體情境需要的問題。而這顯然屬於邏輯問題。
柳與梅
下面,我們來看蘇軾、黃庭堅是如何回答蘇小妹提出的問題的。
蘇軾經過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搖”、“映”兩字,於是這兩句便成了: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應當說,這兩個字是嵌得相當不錯的,是頗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蘇小妹卻說:“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無味。”換句話說,即缺乏詩句應有的含蓄和詩味。於是,蘇軾又改用“舞”和“隱”兩字。這樣,兩句詩便成為: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顯然,一個“舞”字,一個“隱”字,動、靜結合,把“輕風”與“細柳”、“淡月”與“梅花”之間的關係,描繪得頗為生動、形象而富有詩意。然而,蘇小妹對此仍不滿意。
一旁的黃庭堅見蘇軾的兩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請蘇小妹自己填字。蘇小妹說:“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俗。”
蘇、黃二人聽了,不覺撫掌叫好。“扶”也是動態的,但較之“舞”,更有形體感,使無形的風人格化了;“失”也是靜態的,但較之“隱”更具有月下景象的朦朧美,更有意境的真實感。確實樸實,而毫無誇飾,但又能最恰如其分地描繪出“輕風”、“淡月”下的“細柳”和“梅花”的淡雅和秀麗,因而,也就可以說較之蘇軾所嵌各詞來說,是更為恰當的語詞了。從邏輯的角度說,也就是適應詩句所描繪的具體意境,其概念的運用更為準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