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唔同的洗腦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130/46766


淨係識派錢 正一敗家



每年臨近財政預算,我都會寫番幾篇關於政棍醜態嘅文。上星期,我就喺蘋果《利字當頭》整咗篇「政壇茄喱啡亂舞香港」,鬧班唔長進嘅敗家政棍,淨係識派錢但又唔會爭取退稅。結果呢個立場,當然有讚有彈啦!本少爺就寫政治,令到部份人唔高興,絕係正常。我又唔係政客,唔需要取悅公眾。我就係要堅持:救濟就係救濟,派錢並非政府應做嘅事;如果認為庫房水浸唔妥,就應該減稅退稅。
「減稅退稅益唔到冇交稅嘅人!」次次我講呢個題目,一定有人咁講。


港元美元低企掀通脹

我大膽問句:「無交過稅又想佔盡便宜,呢種想法算唔算蝗蟲?」
「點同啊!我哋係香港永久居民!」嘿!好一句「香港永久居民」,你上一代做咗個非常正確嘅決定。你呢?你做過啲乜?有納稅人又因乜事好似欠咗你班人?
「香港因高地價政策,所以政府收入中最主要並唔係稅收,而係土地收入。所以租金貴令物價都貴,老百姓生活好慘。有能力納稅嘅人,係制度下嘅得益者,有責任去幫吓嗰班連稅都無得交嘅人。」一街講法似是而非,難得竟然無人反駁!
1. 乜嘢叫做幫吓人?乜嘢叫做搶?大家識唔識分?如有朝一日,你行行吓街,有個人走埋來同你講:「見你身光頸靚,荷包梗有唔少。呢排通脹,我有少少手緊,唔該攞住一千幾百傍吓身。」呢啲叫做搶,ok?將個角色換咗政客,點解就唔係搶?
2. 有能力交稅嘅人,並非制度下既得利益者。我哋只係更加努力,更加願動腦筋。其他人嘅不幸,我哋同情,但唔好逼我哋去負責。
3. 香港有高地價政策?點解由99年到03年政府又唔貫徹高地價政策呢?有無天才可解釋吓?點解當年政府出盡九牛二虎之力都搞唔番起個樓市?
4. 「物價貴因租金貴,租金貴因樓價高」呢個錯到離晒大譜嘅經濟觀,竟無人踢爆!唔該大家記住:租金貴唔係因為業主瘋狂加租。租金貴,因有人畀得起!有人畀得起貴租,因購買力撐得住。有超強購買力,先有天價租值,然後再有鑽石級呎價。當然低息環境絕對有影響,但根本關係仍無變。講到底,港紙跟美元長期處低位,結果一定係通脹,輸家一定係低收入人士。問題係,我哋願唔願意畀港元自由浮動?




利世民
專欄電郵:SharpHK.Simon@gmail.com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周顯隨想  
 
 週六, 02 十月 2010 22:31 11


 青年要上車,中年要升呢
http://www.microchow.com/index.php/randomthoughts/40-2010-03-18-02-24-02/594-2010-10-02-14-32-38



 香港現時最嚴重、也最多人關注的議題,既非民主進度、也非釣魚島,而是居高不下的樓價。



樓價高企,不止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越多人上了車、買了樓,越多人支持政府,皆因「業主」的另一名詞是「債 仔」,在銀行做了按揭的業主們,均都害怕因政治混亂而導致樓價下跌。換言之,今日政治之亂,樓價雖非主因,也是幫凶!


要解釋樓價問題,先得揪出罪魁禍首。


仇 富的人會把元凶歸因於地產商的貪得無厭。但我們看到,仇富最烈的政黨社民連的兩大巨頭黃毓民以二十四元去聘請員工,遠遠低於其呼籲的最低工資額,梁國雄議 員則以富戶身份去續住公屋,其堂正理由正是「合法」。這證明了在香港,只要合法的事,人人可做,地產商利用發水樓去賺錢、訂出天比高般的樓價,和議員們的 合法「尋租」(rent seeking)如出一徹,至於這合不合乎道德,大家也都顧不得了。

既然地產商只是合法地賺取最高的利潤,那麼,樓價高企的最大責任者,就一定是制定遊戲規則的香港特區政府了。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我們只能說是「無知、短視、不負責任」,以上字眼並非惡意批評,而只是客觀而公正的形容。


首先,特區政府認為樓價好,香港的經濟便好,所以刻意重造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高樓價政策,這完全是本末倒置。實質的情況卻因果顛倒﹕是因為經濟好,樓價才 會好。當樓價高企時,各行各業都不夠炒熡的利潤高,零售餐飲的利潤都給高企的租金吃掉了大半,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金錢將會逐漸流向利潤較高的投資當中,這 即是說,資金將會從實質業務流往炒樓炒舖,這樣下去,誰來經營付租金、誰來開公司請員工發薪水?特區政府企圖用高樓價政策去維持經濟增長和政府收入,這種 政策縱然有效,也不可能長久維持,說是無知、說是短視、說是不負責任,誰曰不宜?



其次,政府官員不停地說要增加上車盤,實則這是對牛彈琴、文不對題。香港現時不到四人便有一個居住單位,就算是今日樓價高企,在上水、元朗等地還有不少一 百萬元以下,水電厠全的村屋,在深井一帶,三百萬元也可以買到在九七時算是「豪宅」的單位了。從高官們住在豪宅裏的心態看來,香港的確沒有居住問題。但從 一般中產階級的眼光來看,十年前的居住面積是七百呎,二十年前的居住面積也是七百呎,但二十年後的今天,當公屋住戶也住在七百呎的面積時,中產階級仍然是 住在七百呎的住宅之中,中產階級的不滿與鬱悶,可想而知。



在此我們得嚴正地「教導」這一班食而不化、尸位素餐的高官們﹕香港並不缺乏上車盤,而是缺乏「升呢盤」。這就是為何豪宅價格飛升,而普通的上車盤則價格停 滯,許多還未回到九七前的價格。這也是為何豪宅地皮不停以高價賣出和勾出,但平民住宅地皮卻拍賣不遂被收回的底因。高官們,借問一句﹕為甚麼過了十年、過 了二十年,美國人的平均房子面積大了五百呎以上,內地同胞的居住環境也大幅改善了,但香港中產階級仍然是七百呎,而不能是一千呎、一千五百呎呢?請記著﹕ 年輕人要上車、中年人要升呢,一千呎至一千五百呎的家庭居住面積,是富裕社會中產階級的基本居住權利,這是普通住宅,而非甚麼豪宅!現居住在三千呎面積的 高官的想法和做法,是意圖把中產住宅重新定義為豪宅,這非但是無知、短視、不負責任,簡直是與民為敵了!



有一句老話﹕「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在特區政府連續多年維持數千個單位供應之後,在未來的兩三年,將會增加供應量,大約是兩萬個單 位。在這樓價已企於高處不勝寒的現狀下,這種做法,不啻是為未來的樓價崩潰埋藏了一個計時炸彈。很多人(包括了尊貴的議員們)都不知道,樓價崩潰,對地產 商更為有利,他們最賺錢的時代是在沙士前後,以廉價買入的地皮,在三五年後,地產回升時,以高價沽出。因此地產商並不介意樓價下跌,因為可以廉價購入地 皮,除笨有精。而樓價下跌最受折騰的就是小市民,大批負資產者燒炭自殺之事猶在昨天,但這並不要緊,就算在未來暴跌了下來,無知的、短視的、不負責任的高 官們不少已退休咬糧了,真正是關人鬼事了!


其實,香港只需要每年增加八千至一萬二千個住宅單位,便已足夠,當市道不景時,便收緊供應量,當市況逐步上揚時,則慢慢增加供應,不令它升得太快,而不是 等待它升至市民怒吼時,變成了貧富懸殊、人民矛盾,簡直是要階級鬥爭了,才把死馬當作活馬去醫。而且,這些單位應主要集中於一千呎以上的中產階級住宅,以 及三千呎或以上的豪宅,因為香港在上世紀已基本上解決了上車的問題,現在面對的,反而是升呢的問題,不把這「基本矛盾」搞清楚,胡亂去增加上車盤、復建居 屋、資助市民上車,都不過是急病亂投醫的作法,只會令樓價繼續發燒,越燒越旺,直至燒爆了、死亡了、變成僵屍了,才會重新開始「一死再放」的死亡循環遊 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90%AC%E4%BA%94%E5%BB%BA%E5%B1%8B%E8%A8%88%E5%8A%83



八萬五建屋計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蘇。


[编辑] 背景



自《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鄧小平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香港前景明朗化,經濟穩步上揚。但另一方面,《中英聯合聲明》限制了香港每年賣地數量,以免港英政府在主權移交前把香港最重要的土地資源賣光,然後把財政儲備帶走。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對房地產的需求因經濟持續上揚而有增無減,但土地供應則不能增加,造成1990年代的泡沫經濟,地產、股市都屢創新高,香港經濟一片繁榮,很多人透過炒賣股票和地產而致富,金融業和地產業成為香港經濟重要支柱。據統計,香港的整體樓價在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個月之間上升了68%。[1]



在高峰時期,一般中檔私人住宅每平方呎要大約7000至8000港元,如果有海景或是高層單位則價格更高,一般中產人士需要持續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可完成供款。樓價的持續上揚使中下階層難以自置物業,即使是租住物業,租金也連年上升。在1997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市面開始出現聲音,要求政府壓抑樓價的升勢,但港英政府礙於中英聯合聲明的土地供應限制條款,未能增加供應。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指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彭定康任港督的時期(1992—1997年)開始研究的,但當時受制於《中英聯合聲明》,未能付諸實行。直到主權移交後,賣地不再受限制,梁振英就向董建華建議推行八萬五建屋計劃。[2]




[编辑] 計劃內容
香港主權移交後,董建華於1997年10月宣讀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十項工作計劃,當中「安居」一項中,董建華訂出以下目標:




•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個
•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增加鐵路上蓋及市區重建建築密度
[编辑] 實行情況



在1997年,香港政府拍賣了19幅住宅用地,總面積為24公頃;另外批出7幅總面積為16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以及售出3幅總面積為5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3]


到了1998年6月,由於物業價格大跌,政府暫停賣地直至1999年4月。1998年內政府共賣了10幅住宅用地總面積9公頃;售出3幅總面積8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以及批出7幅總面積15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4]



在1999年,政府售出16幅總面積15.35公頃的建屋用地及兩幅總面積4.94公頃的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用地;將8幅總面積12.54公頃供發展居者有其屋計劃、3幅總面積14.74公頃供發展可買可租選擇計劃、6幅總面積47.93公頃供發展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土地批予香港房屋委員會;並將一幅面積0.9公頃供發展住宅發售計劃的建屋用地批予香港房屋協會。[5]



2000年過後,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單位推出市面,而2000年度一年內有85,710個住宅單位建成。[6]

在2001年,香港共有10萬個住宅單位建成,[7]超過了85,000的目標,至2002年則大幅減少至67000個。[8]


而多個西鐵、馬鐵及將軍澳線的上蓋物業發展項目亦採用高密度設計。



[编辑] 影響


據統計,香港樓價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後的一年間下跌了一半,其後在1999年反彈兩成,但隨着八萬五時期所興建的樓宇陸續落成,加上種種因素,樓價在其後3年多再下跌超過40%,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這5年10個月,香港樓價下跌70%。[1]



由於香港大部分中產階級都是透過把物業作抵押申請樓宇按揭,向銀行借取相當於樓價的七成按揭來購買物業,但由於樓價大幅下跌七成,使在高峰期入市的業主擁有的資產價值跌至低於負債,成為負資產。不少人花費一生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完成物業的供款,退休後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物業安享晚年。然而樓價大跌使他們花了數十年才累積得來的財富轉眼間化為烏有。如果在負資產期間失業,或被大幅減薪,而無法供款,銀行會收回物業拍賣,業主不但變成「無殼蝸牛」,失去物業後仍然要設法向銀行還債,銀行也承受龐大壞帳風險。至於購入多個物業作投資之用的業主損失更大。有時事評論員嘲諷道:「馬克思發明了無產階級,董建華則製造了負資產階級。」[9]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為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額1,650億港元,按揭金額與抵押的比例為128%,估計這些貸款的無抵押部分約值360億港元,意味着香港銀行單在按揭市場便需承擔360億港元的壞帳風險。[10]


而目前仍然有不少鐵路上蓋物業因在八萬五建屋計劃時期規劃,地基採用高密度設計,引致不少地區出現屏風樓問題。包括將軍澳、西九龍、荃灣及大圍。



[编辑] 「不提及等同不存在」


這項政策是董建華被批評的最多的政策之一,市民普遍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滑的元兇,市民希望政府修訂這項政策,遏止樓價下跌。


董建華及相關政府官員一直並無表明政策改變,即使政府在1998年宣佈暫停賣地時,董建華仍然表示八萬五計劃不會受暫停賣地影響。[11] 直至2000年6月29日,董建華在禮賓府接受無綫電視新聞專訪,被問及會否修訂「八萬五」目標時,董建華首次明言「從98年就再沒有說過『八萬五』這個字眼,那你說還存不存在?」。[12]市民和學者對於董建華這種「不提及等同不存在」的施政態度都感到驚訝,市民對政府施政失去信心,董建華的民望持續下跌。[13] 事後證明,不單只八萬五建屋計劃,其他董建華任內的發展概念如中藥港、硅港、紅酒貿易中心、商業園等都在政府不再提及的情況下「不再存在」。直到董建華辭職後,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指出有過半數市民認為董建華最大過失便是在經濟民生方面的政策失誤。 [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