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余懷所著《板橋雜記》,二是今人陳定山力作《春申舊聞》- 追不到更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6%B2%88%E8%A5%BF%E5%9F%8E/art/20130806/18365142


2013年08月06日  
蘋果樹下:杜老誌風月  4,864 


 有關風月事,最喜二書,一是清人余懷所著《板橋雜記》,二是今人陳定山力作《春申舊聞》。前書作於清康熙三十二年,述晚明秦淮風月,旖旎纏綿,細緻誘人,三百多年來都為採風辨俗的風雅之士所喜。至於《春申舊聞》,寫早年十里洋場上海,徵引之廣,描述之深,六十年來無有出其右者。我小時播弄過,迨近年重新翻看,意會更深。也許受了二書影響,早對風月場所有所渴望。解放後,蘇州秀媛,北里花枝,盡來我家作客。我十歲之齡,已被伊等熏得暈酡酡。其中一個「三阿姐」,青幫三大亨的黃金榮就是她乾爹,跟定公筆下的「黑貓」王吉是姊妹淘,有影偕雙。這位三阿姨(我的稱呼),人小樣,有如香扇墜,嗓音清脆如黃鶯,姿態靈巧似乳燕,交際酬酢,八方應之,只要她在,男人不分老少都如沐春風,給她哄得暖洋洋。
心嚮往之,長大了,就很想到歡場看看。記得那年我十六歲,堂兄權作嚮導,帶我去跳舞。第一家去了灣畔的「新加美」舞廳,有點名氣,那時也已廁身一流舞廳,惟絕不若黃球的「杜老誌」那樣聞名遐邇。聽說,荷里活男明星威廉荷頓到香港來拍《蘇絲黃的世界》,也曾到「杜老誌」觀光,於是我央堂兄帶我去「杜老誌」。堂兄一聽皺眉,非是近鄉情怯,而是頭寸苦澀。原來「杜老誌」的消費是「新加美」的四倍,「新加美」茶舞一票(兩節音樂)一元,「杜老誌」就要四元;至於晚舞,「杜老誌」是八元一票。如今聽來,八元一票,沒啥了不起,可要知道那年代一般白領,工資每月二至三百元,「杜老誌」八元一票,兩節音樂,一快一慢,耗時不過五分鐘,以一個小時算,收九十六元,連加一,便要一百零五元。客人上來跳舞,當不會跳一個鐘頭就引退,算兩小時吧,就是二百一十元,幾近普通人士一月工資,消費不可謂不大。其實「杜老誌」也僅有茶舞旺,晚舞沒什麼生意,你摸上去,鬼影幢幢,毫無生氣,原來富商巨賈、走馬王孫、皮裘公子都只會挑華燈初上時分上「杜老誌」跳茶舞。此時,場內衣香鬢影,曲懢迷花,一眾小姐衣各式旗袍,多以嫣紅、粉紫、銀白為主,配以緞花高踭皮鞋,穿花蝴蝶似地在客人當中周旋折旋,翩躚盪漾,正如定公所云──「紅粉憑欄,褐裘倚檻」,裙屐雍容,目挑心招,客人哪得不迷!
那夜,我跟堂兄上「杜老誌」,一如劉姥姥入大觀園,彷徨不知所措。那些小姐都比我大(我是全場最小的舞客),大抵出於新奇吧,她們都很願意跟我聊天,讓我覺得歡場也有人間的溫暖,一頭栽進去,一栽四十年。「杜老誌」的小姐不好追,有一位富商,鵠一小姐兩年,香澤未親,付出已有兩層樓房。「杜老誌」鼓吹「追求」文化,小姐要追,追得到,固然好,追不到,味道更妙,那是畢世伯親口對我說的。這番「追不到更妙」的道理,現代人是永遠不會明白的。「杜老誌」到了八十年代,敵不過日式夜總會的興起而關門,自此,歡場的「追求」文化煙滅灰飛,再無痕跡。余懷說得好──「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 


沈西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