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未來傳媒的DNA? | 1,935 |
Lifehack人流夠,內容又比較容易與產品掛鈎,現時每個月都賺錢。 |
有一個老友,六年前第一次創業,當時他在一家大型軟件公司的澳洲分部工作,剛從工程師升了做經理,發覺時間不夠用,於是上網尋找提升做事效率的方法,儲了一堆文章,決定公諸同好,開了個部落格,很快就着了火,成為全球最高人流的網站之一,名字叫Lifehack。
網站資源回饋內容部
網站收入,單靠廣告,讀者看文章不用付費,是無線和免費報的模式。絕大部份的內容網站,都是免費,因為絕大部份的內容,網民不願意掏荷包看。部落格更甚,幾乎全部免費。不少部落格主,其實有放廣告位,只不過等到頸都長,都儲不夠最低廣告費,夠Google開張票,Google單是從這筆拖數賺息,都每年過億,這是題外話。Lifehack人流夠,內容又比較容易與產品掛鈎,單靠廣告,開業幾個月,到現在,一直每個月都賺錢。
起初是他一個人寫,後來發現寫得不夠快,於是找人寫,搞搞吓,索性自己不寫,完全靠人寫。寫的人有兩類,一類是收費,逐篇計,另一類是免費,肯免費是因為想打響名堂,寫得多就自然在大家眼中變專家,現在很多人自資出書,收不回成本,只為出名,是同一道理。
發展到今日,總共有十幾人寫東西,這些人,老友素未謀面,分散在世界各地,全部遙控。另外有一個專家,不揸筆,只專注做一件事,就是改善每一篇文章,表面上,有點像報紙編輯的工作,但其實目標很不同,這個人,唯一的任務,就是確保每一篇文章,都會在如Google等搜尋器排得高位,即所謂Search Engine Friendly。這位仁兄,老友也素未謀面。
緊貼熱話 給作者題材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為方便,姑且叫做總編。介紹這個人之前,先岔開話題,講講傳統媒體的運作。照報館朋友的說法,內容部門,為紙版做內容,紙版是大婆,網版只是二奶,內容做好,順便交給網站部放上網,基本心態是用得唔好嘥。放完上網,大功告成,由內容部到網站部,是單向的關係,頂多是網站部會把每日點擊數字寄給內容部,但這些數字,如果不想看,輕輕一句「網民的口味不代表紙民的口味」,就大條道理丟在一邊了。
說回那位網站總編,他的責任,一句講完,就是要確保網站部用盡所有資料,回饋給內容部,去做更加受歡迎的內容。即是做甚麼?第一,每日刨點擊資料,哪個作者越來越多人看,哪個跌Watt?長文多人分享,抑或短文?通通消化,然後跟每個作者跟進,建議如何改善。
第二,每篇文章,都要有兩條不同的題,一半的讀者看一個版本,另一半看另一個版本,即所謂A/B test,直到分出勝負。每個作者,都會收到報告,總編的責任,是要作者推斷贏的一條點解贏,累積這些經驗,然後教精旗下所有作者。
第三,總編會用程式,緊貼在Yahoo!、Google、facebook等各大樞紐,最新最熱的話題,然後告訴各作者,應該寫甚麼題材,有時甚至連題都起好,只等作者填上內容。
老友從部落格做起,越行越遠,偶然回頭一望,才發現自己好似做了個傳媒機構。他工程師出身,然後變了創業人,從不自覺是傳媒人,只是一心搞大個網站,做多人看的內容,越多人看,就越多收入,養得起更多作者,前線回饋,後方改進,周而復始。當然很多媒體在點擊以外,有各式各樣的執着,信念、堅持,都可能是可貴的,令人肅然起敬的,他未必有,如果有,都收得好埋,我從來看不出來,但每次聽他講他的網站運作,總忍不住有種感覺,在互聯網社交網站年代,未來會站得住腳的傳媒,大概會有這種模式的DNA。
宋漢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