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翻譯:自古以來,人們一到秋天就覺得非常的悲傷、落寞、但是我要說,秋天其實遠遠勝過春天啊。
意蘊解釋:但看字面,此句因為劉禹錫推翻人們已經習慣了的悲秋主題而一新天下耳目,其實秋天也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的。我們現在引用他重在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表達一種與眾不同的思想境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字詞解釋:
1、悲寂寥:悲嘆蕭條。
2、春朝:春天。
3、排:推開。
4、碧霄:青天。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挂,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衝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歷史與空間:我言秋日勝春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26]
■(元)盛懋《秋舸聚飲圖》 絹本設色縱141.4厘米橫97.1厘米盛懋,字子昭,嘉興魏塘鎮人。其父盛洪擅畫。他繼承家學,又以陳琳為師。工畫山水、人物、花烏。筆墨精緻,佈置巧密,在元末享有盛名。生卒年不詳。
馬承鈞
漸入深秋,想起「秋日淒淒,百卉具腓」、「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古句,總覺得古代文人雅士心中,似乎多有一種「悲秋」情緒。
《詩經.鄭風.蘀兮》云「蘀兮蘀兮,風其吹女……蘀兮蘀兮,風其漂女」,翻成現代語就是「落葉哦落葉,秋風吹你……落葉哦落葉,秋風飄你」,氣氛夠無奈和淒涼的。大詩人屈原《九歌.湘夫人》裡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句,說瑟瑟秋風吹來,捲起洞庭的漣漪,枯葉隨風飄落,不難體察這位連遭厄運的政治詩人的滿腹悲憤,淒涼秋色與作者失落的心境膠合了。說起「悲秋」的詩,不能不提有「秋思之祖」稱號的元人馬致遠那首「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了,這首《天淨沙.秋思》寥寥數語將天涯遊子的秋愁刻畫得淋漓盡致奪人心魄,讀之,誰能不肝腸寸斷呢?
一代天驕漢武帝《秋風辭》云「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難歸」,氣勢不凡,落腳點卻離不開「草木黃」、「雁難歸」的「悲秋」情結,缺少人定勝天的豪情。而曹操次子、魏文帝曹丕《燕歌行》裡「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連劉徹也比不上了。再讀隱居山林的陶淵明《酬劉柴桑》中「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王維《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齊安郡中偶題》裡「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辛棄疾《昭君怨》中「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陸游《秋波媚》裡「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柳永《八聲甘州》中「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無不流露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況味。
其實,文人的「悲秋」情懷,是與其處境、閱歷與心境相關的。王維《秋夜曲》是一首典型的宮怨詩:「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慇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作者委婉訴說在秋露初生的深秋之夜,宮女穿著絲綢已嫌太薄卻不肯更衣,深夜了還在彈琴,為什麼呢?害怕空守閨房的孤寂呀!作者明寫宮女實寫自己,借女子的「心怯空房」狀自己的仕途不暢,讀來令人「慼慼然」矣!
杜甫有名篇《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重陽日登高所詠。55歲的杜甫目睹一派精美的秋色,卻又攪起絲絲悲秋之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雖然意境曠遠,卻也暗喻韶華易逝壯志難酬;詩人登高遠望,卻想到自己年老體弱流落他鄉貧病交加,國難家愁積一身,蕭瑟秋風裡更顯沉鬱悲涼……自然界的秋與作者心靈的秋渾然一體了,難怪後人稱其為「古今七言詩之冠」(南宋胡應麟《詩藪》語)。
當然,古代詠秋詩也不盡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淒涼,唐初青年詩人王勃《膝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詞采絢麗氣勢豪放,寫絕了壯美的秋色。劉禹錫《秋詞之一》中「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凸顯秋色的鮮艷,別有韻味;戎昱《戲題秋月》裡「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引人入勝氣勢不俗;蘇東坡《贈劉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金秋時節的豐收景象,才是一年中最難得的「好景」!讀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霜葉所以紅於春花,源於風霜考驗,讀之催人奮進。楊萬里《秋涼晚步》也大有新意:「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他勸人們不必為秋氣悲哀,有點寒意不正涼爽宜人麼?池塘荷花雖落,新長出的小葉正如銅錢般可愛呢!
最讓我蕩氣迴腸者,還是詩豪劉禹錫《秋詞之二》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此詩無論思想性、藝術性均獨樹一幟堪稱極品!作者當時官場失意前程無著,又逢「悲秋」,卻無半點沮喪氣餒,「我言秋日勝春朝」句,心中充滿希望;「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兩句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秋高氣爽中平添了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與美感,讀者的「詩情」也隨著那白鶴直上「碧霄」,真乃千古傳誦的秋之絕唱矣!
運用巧妙
《秋詞二首》--昂揚的勵志高歌
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借秋聲抒發了自己的豪興。一葉而驚秋,多少人面對秋景難以控制悲涼的心境,而劉禹錫則抑制不住內心的獨特視角和勵志精神,強調秋天並不毫無生機可言,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
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詞二首》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咏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讚秋氣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像、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作者:倪其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