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石癲」馮志杰、「石癡」洪建國及「石醉」陳子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1/18054167

BIG SPENDER:薄意雕濃情

【ARTIST】
印章是古老玩意,經常接觸最新潮流資訊的廣告設計公司老闆梁焯冠,偏偏愛上。七年前開始收集石頭印章,近年更加挑燈夜練雕篆刻,慢慢地一刀一線地刻,印章只是起步點,將一塊方石四面也刻上圖案,塗上砂墨後在紙上拓成一幅充滿詩意的畫,是壽山石雕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薄意,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記者:黃碧珊 攝影:程志遠
踏進了梁焯冠的老家,是一幢樓齡逾40年的大廈,是他母親與兒子的居所,他和太太住在附近另一單位。發黃的牆壁、百子櫃、太師椅及舊木傢俬,與晶瑩雅致的壽山石極是相襯。玩石頭的多是上了年紀的收藏家,但眼前是40歲、從事廣告設計的梁焯冠。他完成初中便到澳洲升讀高中,取得多媒體學位才回來,還娶了位澳洲籍太太。
在留學的日子,接受西方教育與美學薰陶,促使梁焯冠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更濃。
「每幅國畫總蓋有印章,每個字體秀雅,張大千、齊白石是聞名的畫家,其實他們也是印章雕刻家。」七年間穿梭香港各大小街道商舖,結識石頭商人與收藏家,收藏逾百件壽山石,約九成都是印章。他將自己尋石的心路歷程、買石好去處、自己的珍藏及有關石頭的有趣資料,統統寫在網誌「焯印堂」,跟一眾石頭好友分享及交流。
三年前,梁焯冠在古董店以數千元買下一塊約數斤重的丹東綠,買時樣子暗啞殘舊,老闆不知它是可賣近十萬元的靚石。
丹東綠本該是透明碧綠、石質堅韌,他將這石切成數十塊浸在潤膚油中,「浸油可保持質感,晚上有時候也拿出來把玩,讓它吸收油脂。」預計再浸三、四年以後,色澤將會呈現出最佳狀況。

浸油保持石塊質感

他計劃完成整個浸油過程之後,親手為平凡的石塊雕刻;為順利完成這壯舉,他從基本的印章雕刻着手,向石頭店老闆及收藏家朋友討教,上環二經堂的周啟健是其中一位。今年初更拜香港著名篆刻家、年屆85歲的何繼賢為師,學習篆刻。何繼賢從小學習書法及做印章,當上篆刻導師逾30年,是香海書畫篆刻學會名譽會長。

記錄每次雕刻感覺

看似簡單的印章,講求佈局設計,決定在石頭上雕甚麼字後,梁焯冠便在網上找古代篆文參考,將風格相同的抄下來,再在紙上起草數個設計。
採訪時,他挑選最簡單的「山中一日」示範,「佈局是對文字的感覺,『山』與『中』串起來,『一』及『日』則是獨立個體。」見他將刻刀放在石頭上,不消一刻,刻刀離石已見雛形,梁焯冠會在這首印後再補雕,讓字體更簡潔流暢。
練習時他只會用每塊數十至數百元的普通貨色,雕自己名字便用粗牙白石,「便宜的石頭含鐵礦沙丁,刻時較費力要小心,免得碰上沙丁後刻出界。」梁焯冠每次完成練習也將刀感記錄下來,粗牙白石的刀感是不易受刀、石質硬、易滑刀,宜施切刀。偶爾會為朋友製作姓名印章作禮物,卻沒家人的份兒,「太太是外國人、兒子年紀太少,兩個都不懂欣賞。」
在家中默默地把玩石頭,晚上就在雕刻架前一刀一刀地雕起篆文,梁焯冠享受這孤獨寂靜的時間;梁老太也是石頭門外漢,聽見訪問對答,她趁兒子走進房間找工具時說:「個仔喜歡玩石頭咁多年,今日先知道原來有咁多學問。」

【薄意】

薄意是極淺薄的浮雕,雕刻刀法要求高,畫面細緻,因為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而命名。
頂級薄意融合繪畫、書法及篆刻於一體,富有極高欣賞價值。明末清初,石雕師為掩飾印章石材表面的裂痕、砂格、斑紋及缺色等瑕疵,從傳統石雕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發展而成薄意。

【篆刻】

中國篆刻始於殷商時期,有逾3000年歷史,現存最古老的印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清是篆刻全盛時期,如程邃、鄧石如、丁敬、蔣仁、錢松、徐三庚、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等,人才輩出。近代名家亦有陳師曾、齊白石、鄧散木等。

【何繼賢篆刻班】
香港著名篆刻家何繼賢在工聯會業餘進修中心開辦篆刻班,教授篆刻基本佈局及技術,還有簡單石頭認識與護理,學費490元,共12堂,每堂1.5小時。
電話:27129175

雕刻步驟

【梁焯冠的壽山石珍藏】

七年前,梁焯冠從石醉的哥哥陳子麟購入第一件「薄意」,以及出自石醉的自拓本畫。

【林平竹節田黃】

由於田黃產量稀少,質地細密溫潤,透明度高,加上優質田黃以純淨深黃為色調,是傳統中國象徵富貴的色澤,固有「一両田黃十両金」之說。現時所有田黃礦已枯竭,僅有約1噸重量的田黃在市場流傳,故被稱為「印石之王」,每克市價約2萬元。此重18克的田黃,出自多次榮獲工藝比賽金獎,現為福建省高級工藝大師的林平手筆,從竹節中看出雕工渾厚細膩,線條流暢渾逸,簡樸有神,蘊藏禪意。梁焯冠在玩石初年,在展覽中看中該印石,但當年知曉田黃價值不菲,所以未有收納。其後知道此石落入一位收藏家手中,費盡口舌逾年,才於去年底將它列入收藏品中。

【薄意江東歸慶水洞高山瑪瑙紅】

香港有石雕三傑,分別為「石癲」馮志杰、「石癡」洪建國及「石醉」陳子衛。陳子衛師從王則堅及莊南鵬等雕塑名家,畢業於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其後定居香港,擅長薄意及浮雕。此重110克的「水洞高山」石質溫潤,晶瑩剔透,紅嫣及玻璃部份對比分明,層次豐富,顏色亮麗。石醉按此特性刻上薄意,線條清晰自然,層次分明,主題為「江東歸慶」。印石還有國家二級美術師傅永強的篆陰文「江東歸慶」,是名雕、名篆及名石之結合。市價約數十萬元。

【肖學遠駝鈴聲善伯石】

善伯石產自福州北部壽山村的善伯洞,屬山坑石一種,現已枯竭,石質溫膩脂潤,半透明,色彩豐富,被已故名書畫家陳子奮描述為「紅如桃花,黃如蜜,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雞冠,紫如茄皮,種種俱備」。此石重542.6克,咖啡色佔四、淺啡色佔六,工藝美術師肖學遠運用天然紋理,刻成商旅在天地間漫行,絲絲卷雲於長空輕蕩的大漠風光。市價約十萬元。 



第六書體與傳統書法書體的風格對照和對比

書體點畫結構取勢運筆起筆收筆折筆

篆書體沒變化正右上沒變化藏鋒回鋒不停

楷書體有變化正右上有變化藏鋒回鋒停頓

隸書體有變化正右上有變化藏鋒回鋒停頓

行書體有變化變變化有變化變化變化不停

草書體有變化變變化有變化變化變化不停

燕書體有變化側右下有變化露鋒露鋒不停



http://input.foruto.com/ccc/1.font/know/03.htm

中文字元資料頁:粵語拼盤
input.foruto.com
  從漢字的發展、演變而來,指漢字風格的一個類屬。而又稱,指書寫、列印或顯示漢字的不同美術風格。   不少人把字體與書體相混。嚴格來說,書體是指漢字演變歷史中的不同類型,如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它們不但美術特徵有異,連每個漢字的字形寫法也有不同。   至於字體則是指美工效果上的風格,如宋體、楷體、黑體、顏體、柳體、瘦金體、仿宋體等,它們都是楷書,每字的字形一樣或很接近,主要差別在於字的美術效果。   圖一顯示「書」字的數款不同書體,雖然同是「書」字,但它們的寫法迥異。   圖二、圖三則列出楷書「書」字在不同字體裏的形狀,雖然藝術風格各有不同,但它的筆畫、寫法都是一樣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3205253.htm

坑頭凍
編輯

目錄
1 簡介
1.1 產地
1.2 與其它印章石比較
1.3 品種
1.4 歷史
1.5 賞石方法
1簡介

[1]坑頭凍,壽山石的一種。坑頭凍出產於坑頭洞坑頭砂土中,石質稍堅,微透明,白色居多,白如冰糖。
坑頭凍
坑頭凍
屬於壽山石(Shoushan Stone),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分佈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壽山石湧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產地

壽山石主要出產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市郊北部約30多公里的壽山鄉,日溪鄉,閩侯縣等地。壽山村是壽山石的唯一的原產地。其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東北部,出福州市區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盤山公路上行車三十餘公里就能到達壽山。壽山村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壽山村由群山所環抱,正是這些山頭構成了壽山一道道亮麗的的風景線。以壽山村為中心的“百里連亙”、“萬山村立”的群峰裡,主要有高山、旗山、旗降山、杜陵、善伯等。從高空俯視,一條美麗的線條—壽山溪鑲嵌在壽山上,有“石帝”之稱的田黃正是出產於壽山溪自身及周邊。[2]
與其它印章石比較

與青田石的產地特徵比較(依據《東洋見聞錄》)主要礦物方面:青田石的主要礦物為葉蠟石,以葉蠟石為主的青田石約佔青田石品種總數的70%以上,而壽山石的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族礦物)。次要礦物方面:藍線石、紅柱石、剛玉,特別是近寶石級的單晶體藍剛玉為青田石的特徵次要礦物。青田石中的葉蠟石較少伴生有硬水鋁石,壽山石中的葉蠟石常伴生有大量的硬水鋁石次要礦物。新品種方面:青田石和壽山石中均發現有絹雲母型新品種。珍貴品種的礦物組成:壽山石中的珍貴品種田黃石的礦物組成為珍珠陶石和地開石,而青田石中的珍貴品種燈光凍的礦物組成為葉蠟石。結構有序度方面:青田石的內部結構有序度普遍高於壽山石。透明度方面:青田石的透明度普遍低於壽山石。因為青田石以葉蠟石為主,礦物組成複雜,次要礦物豐富,結構相對疏鬆,含鐵量較多。而壽山石以地開石為主。一般來講,葉蠟石型印章石的透明度低於地開石型印章石。分類方面:青田石分為葉蠟石型、地開石型、伊利石型和絹雲母型。壽山石分為田坑、山坑、水坑、原生礦、次生礦。青田石、壽山石的產地特徵存在差異與它們的母源岩性、成礦環境和蝕變作用差異有關。保養:壽山石,也稱作塔石,是以葉蠟石或地開石為主要成份的一種石料,是雕刻、篆刻常用的石材。因含有的成分多為地開石、高嶺石、尹利石、葉蠟石所以需要3到6個月保養一次。因為人的死皮組織容易附著在壽山石上會滋生真菌,最後酸化使得壽山石酥脆,用濾勺過濾融化後的御守塩浸擦洗。如操作時用俱攞缽盛放,長期後可看到缽上生長出樹根樁物質,也算是收藏的樂趣。
品種


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石坑壽山,角山,九茶山,月尾溪,都靈坑,坑頭洞,水晶洞等處。田坑
田坑產自壽山鄉一帶溪旁水田底所埋藏的零散獨石。田黃石是田坑的簡稱。在地質學上稱為“沖積型砂礦”外觀特徵:質地溫潤可愛,微透明或半透明,石肌裡隱隱可現蘿蔔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石表有時裹黃色、白色、灰黑色或黑色的(鳥雅皮)石皮。間有紅色格紋。其品種主要按色澤區分。通常分為:田黃石、白田石、銀裹金石、紅田石、綠田石、黑田石、田黃凍、硬田、擱溜田和溪管獨石等。水坑水坑產自壽山鄉南面的坑頭礦脈。由於礦體地下水豐富,礦石受其浸蝕,多呈透明狀,富光澤。水坑諸石多出於此。水坑石的品種主要以每一塊礦石的色象形似而區分:水晶凍魚腦凍,又稱作白水晶,晶玉,產自坑頭洞和水晶洞黃凍鱔草凍,又稱作鱔脊凍,仙草凍,產自坑頭洞和水晶洞,灰中帶黃者為好牛角凍,產自坑頭洞,顏色有如牛角,而天藍凍,又稱作蔚藍天,產自坑頭洞和水晶洞桃花凍瓜瓤紅,又稱作肉脂、坑頭凍、西瓜水、小桃紅,產自坑頭洞,顏色紅如桃花,白如玉瑪瑙凍環凍,又稱作豹皮凍,產自坑頭洞,水晶洞,顏色灰綠褐色,有環狀花紋,如豹皮。坑頭石,產自坑頭洞,坑頭洞石除各種晶、凍以外統稱坑頭石掘性坑頭凍油石山坑山坑產自壽山、月洋兩個山村。山坑是分佈最廣,品種最多的石系。主要品種:高山石,產自高山各洞,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等色。(紅高山、白高山、高山凍、高山晶、太極頭、掘性高山、瑪瑙洞、荔枝洞等等)杜陵坑,又稱作都靈坑,都成坑,都丞坑(黃杜陵、紅杜陵、白杜陵、五彩杜陵、掘性杜陵、尼姑樓、蛇匏、善伯洞、碓下黃、掘性碓下)迷翠寮,又稱作美醉寮,產自都靈坑山頂,質地細膩,質地瑩澈不如都靈石,有黃,淡灰,藕粉紅等色。蘆蔭,產自壽山鄉,有黃,淡灰,淡黃,淡黑和白色。鹿目格,也稱作鴿眼紅,紅地有藍白點,不透明。月尾石,產自月尾溪(月尾紫,月尾綠、月尾凍、月尾晶)虎崗石(栲栳山、獅頭石、花坑石)金獅峰,產自月尾溪對面山中,品種有房櫳岩、鬼洞、野竹桁。吊筧石,也稱作豆耿,產自吊筧山,品種有吊筧凍、虎皮凍、雞角嶺。連江黃山仔瀨,又稱作山井籟,產自日溪鄉東坪村,有黃,紅,白,黑等色。柳坪石,產自壽山北十里柳坪鄉,品種有柳坪紫、柳坪晶、黃洞崗。猴柴磹(檳榔九茶岩、白九茶、豹皮凍、無頭佛坑)旗降石,又稱作奇艮石、奇崗石,產自壽山村北的旗降山(黃旗降、白旗降、紫旗降、銀裹金李紅旗降、金裹銀旗降、掘性旗降)老嶺石(老嶺黃、老嶺青、老嶺晶、老嶺通、大山通、豆葉青、圭貝石、墩洋綠、雄堆綠)旗山石(水洞灣、牛蛋黃、寺坪石、煨烏)水蓮花,產自旗山,有白,灰,紅三色雞母孵,又稱作雞母窩,產自旗山,有黃,紅,白三色,以黃色為佳。馬頭崗,產自旗山,有色黃如鵝蛋者,也有帶灰色和豆青色。大洞黃,產自旗山,以軟黃為佳。三界黃,產自旗山,紅白黃三色,以軟黃為佳。月洋石(半粗、綠若通、竹頭窩、竹頭粗、峨嵋石、溪蛋)芙蓉凍,產自月洋鄉,質地溫潤細膩,顏色有藕尖白,豬油白,淡黃色,嫩青色。根據顏色可分為黃芙蓉、白芙蓉、紅芙蓉、青芙蓉、花芙蓉(紅花凍)等,根據產地分為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半山凍,產自月洋鄉,顏色有李果紅,花紅,黃白幾種,與芙蓉凍相似。根據顏色可分為白半山,黃半山、紅半山、花半山。
歷史

1954年在褔州倉山區發掘南朝的墓葬群中發現用壽山石雕刻的石豬。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經唐宋朝雕刻藝術漸漸成形,但作品仍以人物及動物石俑為主。現褔州市博物館藏有以上這些雕刻作品。元明朝開始與起用葉臘石製印,壽山石成為印石材料的一個重要品種,同時壽山石的雕刻藝術也隨著產生並逐步發展。直至清朝初年楊玉璇、周彬等雕刻名家出現,促使東門、西門兩個流派逐漸形成。壽山石需要每3至6個月時間,用過濾後的御守塩水浸養或者擦拭。如用俱攞缽盛放禦守塩,長期使用缽上可以出現樹根樣子的奇異現象,算是收藏者的趣味
賞石方法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收藏鑑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鑑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鑑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