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情粵語是由唐宋流傳至今的古雅語言,絕非鳥語,如'隔籬飯香'的'隔籬',還有"問渠"便可見於宋代詩詞。
隔籬
意思:隔壁、旁邊
出典:蘇東坡《浣溪沙》:「麻葉層層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渠
意思:第三人稱代名詞
出典: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可見粵語其'隔籬飯香'的優勢,要更貼切地形容新煮燙熱米飯的美味,無一白話可以容易代替。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一句句子如能適當地加入地道方言,真能提神醒腦,好像練武打通任督二脈一樣,有助思考。不能用本土早已有之的優質傳統語言入文,反而加以排斥,恥以為文,怕有數典忘祖之虞,同不讀書,無以言,一樣可怕。
大陸有黨八股,台灣去中國化,香港昔日受西方殖民英語的荼毒,如果說禮失求諸野,現今最優質的中文,反而在南洋的華僑社會,董橋便是印尼華僑。那為何還要發展本土文學呢?這是因為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有獨特文化的地方,自然需要有在地文學。
可見,語言文化重承先啟後,粵語口語和文言不相矛盾,早已融合為一,有別於其他漢語系,粵語是很古雅的,如內子,貴姓。文都有法 , 就是承先:繼承傳統,啟後:進入自身的語言環境加文化背景。粵語勝任有餘。
現在要做的是固本清源,昔日香港的三及第中文(早響清朝廣東流行,宋 朱熹便最喜歡寫三及第,當年稱為語歸體),文言,白話,粵語,三語混雜,但雅俗共賞,而不覺粗鄙,也是絕頂佳妙的香港文學,這些才是如假包換有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學,閩南話'正港'有港味,中層的粵語流行文化影響全球華人。
要在文學百川的洪流中,站穩馬步,一脈相承,惟文化正朔。香港中文承古通今,語言優雅,領導海外華文,能兼融南北,氣象壯闊,實為優質上等的通用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