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物理性 vs 化學性防曬

物理 vs 化學防曬



具有防曬效果的成份大致可分為物理及化學防曬兩大類型。



  • 物理防曬

這些物質會在肌膚上形成一層如鏡子般的薄膜,將紫外線反射出去。常見的物理防曬有: 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氧化鋅(Zinc oxide),高嶺土(Kaolin),滑石粉(Talc)等,這些成份不會產生化學變化,因此對肌膚較溫和。但如果塗抹太厚的話很容易造成粉感過重的情況,加上粉末具有吸收皮脂的作用,會使肌膚變得乾燥。



  • 化學防曬

化學防曬會把紫外線吸收在肌膚表面,然後將紫外線的能量轉化為熱量,防止紫外線進入肌膚深層。其中較具代表的成份有:


- UVA 吸收劑: 亞佛苯酮(Avobenzone Parsol 1789),麥素寧強效濾光環(Mexoryl SX)等


- UVB 吸收劑: 桂皮酸鹽(Octyl Methoxycinnamate),二苯加酮(Oxybenzone)


由於化學防曬在吸收紫外線時會在肌膚上產生化學變化,較易造成肌膚刺激。然而,經過長期的改良,市面上早就出現了對肌膚非常溫和的化學防曬




【綠色美容】物理性防曬最可靠
 
作者﹕意文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w96321&aid=1779091
市售的防曬劑的防曬成分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化學性的紫外線吸收劑,(如苯酮衍生物、對胺基酸衍生物、對甲氧基皮酸衍生物等);另一類則是物理性的日光阻斷劑,(如二氧化鈦、氧化鋅)。

化學性防曬是利用化學合成的紫外線吸收劑,經皮膚表面吸收後直接吸收紫外線的能力,產品可以製造出淺色甚至無色的防曬劑,但防曬效果較差,成份複雜、副作用也多。有些產品更含有機溶劑及酸鹼,更易造成皮膚傷害及敏感問題。

物理性防曬其原理是利用產品中的礦物土等不透光粒子,當日光照射到這類物質時直接遮蔽阻擋,或使紫外線散射、反射掉的作用,防曬效果較好也較安全。

為了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性,物理性的防曬產品對人類較無危害,但擦用時的厚重感及不自然的缺點,不易討消費大眾的歡心。但是它在皮膚上所形成的保護膜,可以不具選擇性地,阻擋UVA及UVB紫外線的傷害。

但是依照防曬品測定規定:每平方公分的皮膚,必須塗抹兩毫克的厚度。若依如此的標準,一張臉連同脖子正面,必須擠出牙膏管3公分的量,才能達到應有的防曬效果。我想沒有一個女性會差擦這種用量的,一瓶防曬乳一個星期就用光光不說,這麼厚的東西在臉上,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

其製造上也有缺憾,例如:常用來當成防曬粉體的二氧化鈦,或氧化鋅,在製品中約1%的量,可以折算成一個SPF值的防曬效果,若整瓶製劑純粹以物理性配方來達到SPF30的防曬效果,則必須含有30%的白色粉末。此種產品擦上去像日本藝妓,是無法被消費市場認同、接受的。近年來改良後的氧化鋅及二氧化鈦,仍保有反射紫外線的功能,卻大大降低可見光的反射,因此可改善產品外觀上顯得過白的缺點。

但是,又要當心產品中是否含粒徑太小之無機成份,易造成毛孔堵塞,導致水份和空氣的交換障礙。市售強調奈米等級防曬乳,是將其中所含物理性成份奈米化。過小的防曬成份顆粒容易透過皮膚,經由血液進入微血管末端,累積人體內可能造成人體器官之管末端阻塞。

額外使用一種以上的防晒成份,效力並不會增加,反而使產品成份複雜化。應選擇成份愈單純的產品愈好,愈複雜的成份交互混合後,又加上日光照射後產生化學變化,可能對人體皮膚造成傷害。


    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分為紫外線A光 (UVA)和紫外線B光 (UVB),UVB會導致曬紅、曬傷,長期造成皮膚老化及皮膚癌,而UVA是曬黑紫外線,會穿透雲層、玻璃,它的波長較長,會穿透到較深層的真皮層,導致皮膚老化、皺紋、長斑,甚至皮膚癌,且傷害屬長期慢性累積。

  常見的SPF,是防UVB係數的標示,醫師建議平時可使用SPF15~25的產品,到戶外(如:去游泳或到海邊)再提高係數。

  不過防曬除了要預防曬紅、曬傷,更要預防曬黑及陽光造成皮膚的老化,因此選擇防曬乳液,除了SPF係數外,也要注意是否具有UVA防曬係數。

  目前市面上日系產品多以PA加+號代表對UVA的抵抗力,+號越多表示對UVA抵抗能力越強。

  平時出門可選擇PA++的產品,外出旅行或到海邊游泳可選擇PA+++的防曬用品。

  歐系防曬產品通常以IPD表示2小時內對UVA的立即曬黑反應,PPD代表持久曬黑反應,歐系的PPD相當於日系的PA,PPD2~4約等於PA+,PPD4~6等於PA++,PPD6~8等於PA+++,民眾可視自己的需求選購。

SPF/中波紫外線(UVB)防禦力

  SPF是Sun Protection Factor的簡寫,指的是防曬品對中波紫外線,即俗稱的UVB( Ultraviolet B)的防禦能力。UVB因為波長僅290到320間,所以不會深入到肌膚底層,只會停留在表層。因此一般所謂的太陽會曬黑、曬紅肌膚,指的就是UVB。

  通常在沒有做任何防曬的狀況下曬太陽,大約10分鐘肌膚就會出現泛紅的跡象。而防曬品能夠抵擋多久UVB,就是看緊接在SPF後的數字。

  若是SPF15,就將15與10相乘,就是延緩曬紅的時間;SPF20,就表示可延長200分鐘。但不表示用SPF50、60防曬品,就可拖到500或600分鐘後再補擦,因為期間可能因流汗、碰水使防曬品功能消失。所以不用一味追求高係數防曬品,經常補充才是正確觀念。

PA或PPD/長波紫外線(UVA)防禦力

PA是Protection grade of UVA的簡寫,指的是防曬品對長波紫外線UVA( Ultraviolet A)的防禦能力。

  由於UVA波長較長,約320到400,不會讓肌膚變黑、變紅,但這才是真正引發黑色素形成、肌膚老化、病變的兇手,也因此這是目前防曬品最重視的指標。

PA是日本化妝品聯業工會訂出的標準,歐系品牌則用 PPD。

  不同於 SPF以數字表示抵擋時間,PA是以 +表示防禦力。+愈多防禦能力愈佳,三個 +是上限,可抵擋約 90%的 UVA。一般消費者用兩個 +即足夠。

而PPD是用數字呈現,2~4等同一個+,4~6等同兩個+,6~8等同三個+。

Waterproof/Water/防水性

  防水標示是Waterproof,有些產品直接在品名下方就會打出來,有些則會隱在成分表的下方,因此消費者要睜大眼找。同理,當結束水上活動時,立即將身體擦乾,再補充防曬品。

Sweatproof/Sports/抗汗性

  如何判別防曬品是否有抗汗作用,就看有無Sweatproof。但即使選用具抗汗效果的防曬品,還是建議在大量流汗後立即拭去汗水再重新擦防曬,才能做到真正滴水不漏的防曬。

化學性vs物理性防曬品

何謂物理性防曬、化學性防曬?

物理性是在肌膚表層形成反光膜,以反射的方式減少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

化學性則是將紫外線大量吸收進成分中,使其不進入肌膚。

  純物理性防曬品較油膩,但較不會引起過敏;化學性較清爽,但易引發敏感。目前業者多半採兩者綜合的防曬,截長補短,達到清爽又不油,且溫和不刺激的品質。

物理性防曬成分: (有人話其實都係化學性)
Titanium dioxide,防紫外線A光和B光,僅達低防護

Zinc Oxide,防紫外線A光和B光,僅達低防護


化學性防曬成分:
Cinnamates,防紫外線B光

Anthranilates,防部分紫外線A光

Benzophenes,防紫外線B光和部分A光

Parsol 1789,防紫外線A光和部分B光

Mexoryl SX,防部分紫外線B光和部分A光


如何正確擦防曬油?

  很多人都知道,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應擦防曬油。然而,夏季日頭毒辣,你知道如何擦防曬油才正確嗎?

  美國皮膚科學會在黑色瘤和皮膚癌偵察和預防月中,宣導如何和何時使用防曬油。魏克佛瑞斯特大學皮膚系的德 雷洛斯 博士說:「要在太陽下曝曬20分鐘以上時,美國科學會建議使用防曬係數(SPF)至少15的防曬油。」

  防曬油應該具有防水性,才不會因為流汗或游泳而被沖掉。即使是陰天,也要擦防曬油,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8成會穿過雲層。

  防曬油應在從事戶外活動前15到30分鐘,擦在擦乾的皮膚上,而且每2個小時補充一次。28公克的量(約是小酒杯1杯)就可以適當覆蓋住身體露在衣服外的部位。

嘴唇也有被曬傷的可能,所以記得要擦上有防曬作用的護唇膏。

  除此之外,必須了解的是,防曬油並無法完全防止紫外線接觸到皮膚,而且有時候SPF的測量也略顯樂觀。德雷洛斯說:「SPF測量是一個人在最佳情況下能獲得的最大保護,很多時候防曬油並沒有達到標示的SPF係數。這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風、濕度、汗水、臉部表情、以及擦得不勻稱。」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