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的飲食觀談現代人的保健之道
國醫 董延齡亦為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院士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萬世師表,他與西方的蘇格拉底,是世界公認的東 西兩大聖人。
四書是儒家的精華所在,亦為我國歷代帝王及士大夫奉為施政、修身、齊家、治國的圭臬; 是古代人人必讀的一部教科書。其對漢民族影響之深、之遠,不是其他學說可以望其萬一的。 孔子在《論語》中自述其追求知識的毅力與勤奮的精神曾有「吾十有五,而志科學。」「吾非 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敘述,到了晚年,他更有:「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 將至。」的感嘆。
飲食是維持生命的第一要項。國父 孫中山先生主張食物需要具備色、香、味三個要件, 才是上好的食物;但是,站在營養學的觀點,最好的食物,除了具備以上三個條件外,其中所 含的營養成份,更為重要。在孔子那個時代,食品營養成份的分析,尚一無所知,人類吃飯, 只是為了飽肚子,為了活命,只選擇好吃的動、植物來吃,根本不知道它的成份是什麼,對於 烹調的技術,也可能並不十分高明。但孔子是當時唯一的教育家。他博學多能、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他曾坦率的說:「吾少亦賤,故多能鄙事。」烹飪之事在當時,可能也 是鄙事之一,孔子自然也曾學過;因此,他除了教導學生六藝之術外,飲食保健也是教導學生 的重要課程,既然教導學生,自己當然也要研究正確的烹飪法與飲食法。因此,他在《論語、 鄉黨》篇內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就是說:孔子對於飲食雖不刻意講求精緻,但也 不厭惡它精緻,因為精緻的食物,營養成份充足,食後可以化血生精,增強體能。肉類切細了, 容易消化吸收,無害胃腸;所以孔子認為切細了吃;對健康較有益,因此不厭煩它的細緻。
孔子對於煮飯的火候,魚肉的新鮮程度、菜餚的顏色、氣味、口感、烹調的方法、用餐的 時間,菜餚的切割刀法和佐餐的醬料,亦甚講究。他自述在下列八種情形下不吃:一、食饐而 餲、魚餒而肉敗不食。二、色惡,不食。三、臭惡,不食。四、失飪,不食。五、不時,不食。 六、割不正,不食。七、不得其醬、不食。八、沽酒、市脯,不食。
上面這段話譯為語體:飯太爛,而變了味,魚肉腐敗了,都不吃。食物變了顏色,氣味不 好,烹調方法失當,不在適當的時侯,切割的刀法不正,調味不好,不吃。酒肆中買來的酒肉, 也不吃(可能那時酒店中衛生太差)。
他對主、副食的用量比例,也有大概的標準,因此有「肉(副食)雖多,不使勝食(主食)氣。」的說法。
至於飲酒,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只有酒沒有限 制,各人有各人的量,只要適量飲之,恰到好處,可以強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可以助興, 但不宜喝醉。
孔子對於佐料中常用的薑,也很重視;他說:「不撤薑食、不多食。」意思是說:薑味辛 溫,溫能去寒、辛能矯味。在北方寒冷的天氣時,適量以薑料佐餐,是很有益健康的,不要把 它撤去。
對於祭祀用的肉,要不要吃呢?他說:「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 食之矣。」意思是說:公祭用的肉,當天就要吃完;家祭用的肉,不要超過三天,超過三天, 即丟棄不吃。
「食不言,寢不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二句話。為什麼食不說話,寢不講話呢?因為吃 飯時只顧說話,忘了吃飯,或只顧講話,把食物囫圇吞下,使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則消化不良。 睡眠時,只顧講話,耽誤了睡覺,使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有礙健康。所以孔子教人吃飯、 睡覺時都不可講話,是很有道理的。
飲食、排瀉、睡眠、運動是支持吾人生命正常運作的四大支柱,更是維持身體健康缺一不 可的基本要求。這四大支柱是人體生命中一個很完整的自然配套;此種一進(飲食)、一出(排 瀉)、一靜(睡眠)、一動(運動)的整體配合協調工作,正符合了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上 古天真論》中的陰陽之道。這四個要項調和地好,支配地適當,你的身體就會健康,如果不發 生意外的話,大致上,應該沒有問題,如果有一項,支配上有偏差,久而久之,即會因太過或 不及,影響身體的健康。
怎樣才能使以上四個要項支配合宜?首先是食物的攝取?人體需要的營養成份?共有 種。按照人體的結構和功用,有的需要量多,有的需要量少,有的只需微量,這些成份,分別 存在於各種不同的食物中,經過現代食品營養專家的研究,可歸納為下列四大類。
第一類是製造肌肉和血液的食物。它們是肉類、魚類、豆類和用這些食品為原料製成的產 品。這些食物含有優質的蛋白質、維他命 B1、維他命 B2 和鈣質等。
第二類是維持體溫與體能來源的食物。它們是五穀類、糖類、油類等、包含各種糖、脂肪、 蛋白質等。
第三類是調整身體狀態的食物。它們是各種蔬菜和水果。因為這類食物富有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質等。
第四類是使人體營養更完善的食物。包括各種乳製品和蛋類。它們含有優良的蛋白質、脂 質、鈣質、維他命 A、B2 等。
現代的食品營養學者認為,食物中的酵素含量非常重要,含有豐富酵素的食物,就是最好 的食物。
不論蔬菜、水果、肉類、魚類,越新鮮,酵素的含量越多。我們吃新鮮的食物會感到可口, 就是因為含有豐富酵素的緣故。
日本的胃腸科專家新谷弘實認為:吾人理想的食物比例應為;植物性的食品應佔八十五 %,動物性的食品應佔十五%。有人可能質疑動物性食品所佔比例如此之少,能供應身體細胞 的需要嗎?關於這個問題,倒不須在意,因為很多植物性食品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油質,像 大豆、雜糧、海藻類都有豐富的蛋白質。山東人、河北人、東北人,除有錢人家外,一般人平 常很少吃肉,但是這些省分的人,他們日常吃的煎餅或窩窩頭內都是雜糧和大豆做成的,因此 這些地方的人,大多數長得高頭大馬。
筆者認為,兒童、青少年或勞動力大的人,因為消耗多,不妨適量的提高一些肉類、魚類 或蛋類的食物,但仍不應超過主食的一半,此正符合了孔子說的:「肉雖多,不便勝食(音飼) 氣。」
其次,是排瀉,排瀉包括二便,這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二大指標,正常的人,每天都要大便 一次,把吸收營養剩下的廢物,排出體外。現在有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學生因為飲食的西化, 肉食吃得太多,煎炒油炸不忌,又缺少運動,腸子蠕動不良,以致經常發生便秘,西方醫學稱 為習慣性便秘。又有些老年人,因為陰虛(各種內分泌腺衰退,腸內津液枯竭)。有些人需長 期依賴通便藥排瀉,長久即會養成藥物依賴型便秘,對健康非常不利。因此,我們要多吃蔬菜、 水果和比較粗質一點的五穀雜糧,每天要喝五至八大杯的水,並做適當的運動,以促進胃腸的 蠕動及沖刷作用,才不致使大腸內的糞便積存過久,而吸收腸內廢物的毒素,引起自家中毒。 日本的漢醫大家東洞益吉說:「萬病起於一毒或說萬病起於一腹。」就是指二便不良,所引起 的很多疾病。
小便的多寡,是隨各人的飲水量和體質特性,以及水分的代謝速度來決定的。一般來說體 質熱的人,夏天小便量少,體質寒的人或冬天尿量多。但無論如何決不可憋尿。因此,正常生 理的代謝是「暢通的排瀉。」
第三,是睡眠,就電學的觀點看,人體一部分的功能是電的作用,人在睡眠狀態時或靜坐 時是充電,在工作或活動時是放電,身體好像是一個蓄電器,蓄電器不能一直放電,也不能一 直充電,此種節奏大概是蓄電,放電….一直不停的延續數十年或上百年。
古代的中醫,把人體的生命現象,統稱為「氣」或「神」;把可以解釋的稱為氣,把不能 解釋,而在生命現象中確實可以體會(一部分人)得到的稱為神。現在的生命科學家,對生命 現象研究較以往更清楚,把各種的生命現象劃分得更具體,把可以用儀器測定的叫氣,不可以 測定的叫神,神即精神作用;包括生物電、生物磁、生物聲、生物波等。汽車沒有電不能啟動, 手電筒沒有電不能照明,人缺少電,頭昏眼花,昏昏欲睡甚至眼睛失明,記憶喪失,思想停頓, 暫時失去生命現象。因此適當的睡眠,是養生長壽很重要的一環。
第四,是運動,人是動物,俗語說:『要活就要動。』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能動了,他活著 還有什麼意義呢?因此,成年人,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人,要養成每天或隔天運動的習慣。運 動有二個要點:一是有恒,二是有方法;有恒就是把運動納入你的生活之中,使它成為生活的 一部分,好像吃飯睡覺一樣,今天不運動,就好像一件工作沒有做,一餐飯沒有吃一樣的不舒 服。很多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但是,有些人未必有恒心;這裡告訴你一個方法,人對任何事 情,都有高潮期,和低潮期,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遇到低潮期來臨,你只要堅持二、三天, 等低潮過去了,你就會恢復以往的興趣。二是有方法,方法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重要條件。在 選擇一項運動之前,要先考慮好你目前的種種條件,那一種運動是你最喜歡的、你的時間、體 力、場所等,能不能配合。常見有些人,很久不運動,一開始就跑三千公尺、或打藍球、或做 劇烈的游泳,第二天就全身疼痛、或扭傷筋骨、或磨損骨膜,結果未受運動之利,反遭運動之 害,因此運動要循序漸進,決不可一開始就做劇烈而多量的運動,尤其對於一個一向不愛運動 而年齡較長的人而言,更須注意這點。
第五是飲水問題。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百藥之王,人體七十%以上是水分,一個六十五 公斤體重的人,他的體內至少有四十五公斤半的水。人體是由六十至一百兆的細胞構成;這些 細胞共同生活在一個相當擁擠的空間內,集體來看,它們是一個龐大的細胞王國;分開來看, 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單獨的生命。組織好像王國的鄉鎮,器官好像王國的都市, 系統好像王國的行政專區,頭腦好像國王的統帥。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要吃、喝、拉、撒、 尿,細胞亦然。其中水最重要,如果水缺了,細胞即會因缺水而乾癟,更會因電解質失衡而中 毒,嚴重時會因中毒而昏厥死亡。因此,成人每天需飲六至八大杯的水(包括湯類),再說;水除了補充體液外,又有沖洗內臟及體內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更有稀釋血液促進體液循環, 排除污物、分解毒素,降低體溫,潤滑肌膚,滑潤組織間隙等功用。因此優質的飲水十分重要。
現在因為工業污染河川、農藥、化肥污染士地,天然清潔的飲水已經很少,絕大多數的家 庭都已按裝淨水器,但淨水器品質參差不齊,一般人不知何者為好,很難選購;但據水質專家 研究,凡是無細菌、無雜質,水質清澈、水分子團小、表面張力小、溶解力高的水,即為好水。 吾人選擇淨水器時,應注意淨水器有無以上功用。其次除萬不得已,平時最好少喝含有人工甘 味和防腐劑的飲料,以免造成肝臟或其他器官的過度負擔。
我國古代的養生家(以道家為主)向來重視性命雙修,「性」、就是性格、性情,也就是情 緖。「命」,就是生命、身體,有形的軀殼。一個人如果只是長得高頭大馬,體壯如牛,沒有好 的性格、情緖(包括七情、六欲、智慧、膽識)等等,也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人。世界衛生組 織對健康身體所下的定義;「健康的人,須具有完好的身體、健全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會狀 態。」完好的身體,是指外觀無殘缺,內在無病痛;健全的心理,是指內心的七情、六慾,都 無太過與不及,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等情緖表現都能恰如其分;良好的社會 狀態,就是一個人的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等人際關係,都能中規中矩恰到好處。
好的情緖表現,非但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事業、更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古人說:「仁 者壽。」就是指一個具有博愛精神,胸懷廣闊的人,也會健康長壽。
每一個人都想有好的情緖表現,但良好的情緖是怎樣形成的呢?父母的遺傳、家庭教育當 然重要,後天修養、磨練,反省修正也很重要。以現代生理學的觀點看,影響情緖的三大因素 為,腦內的杏仁核,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杏仁核分泌一種影響情緖的賀爾蒙,若因吃了太 多的肉類或刺激性食物,影響了杏仁核的分泌,將導致情緖欠佳。
另有交感神經,因為先天的缺陷(如過動兒),或後天過度的刺激,以致異常興奮,而副 交感神經的抑制功能欠佳,人的情緖即會不穩定;現代人的很多身心症,多數都是這樣形成的。 要糾正現代人情緖的急躁,喜怒無常,容易衝動,首先要調整杏仁核激素的分泌,日常多吃蔬 菜、水果和維他命 B2 的食物。其次是自我訓練,使交感神經不要過度興奮,同時訓練增強副 交感神經的抑制功能。筆者練習靜坐多年,我治病需要信良醫,保健必須靠自己。 人生七十古來少,而今百歲當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