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字、三個字,直到七個字。一個大文學家曾經回憶起他兒時在私塾里學對對子的情形。老師出「紅花」讓他對,他馬上就對「綠桐」,結果頭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調」,即平仄不協調。「紅花」與「綠桐」在字面上是滿好的一對,卻讓這看不見、摸不着的「平仄」給招了打。
中國古代把字音劃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在這裡盡量把四聲的問題放到一邊,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聲音的高和低)這兩大範疇弄清楚就行了。
為著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對平仄作如下簡單的規定:凡是現代漢語中讀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字,就算平聲字,其餘的就算仄聲字。這樣一來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了,即使對普通話聲調不熟悉的人,只要手邊有一本標有普通話讀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夠了。
觀察一下這兩首小詩的平仄結構,就可看出它們的第一、二兩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兩句也是一樣;而第二和第三兩句偶數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對」和「粘」在格律詩里的具體運用。
在格律詩的平仄結構中,關鍵的位置是在五言詩的第二、第四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二、第四、第六三個字上。五言詩的第一、第三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一、第三、第五三個字,無論它們本來安排的是平還是仄,作者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更改,但關鍵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隨意改變。把這個規律總結為通俗的口訣,那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現在用這個口訣回頭查一查兩個例子中的小詩的平仄結構(只查二四六),就會發現,每首詩的第一、二兩句和第三、四兩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兩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兩句詩在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說它們是相「對」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說它們是相「粘」的。這就是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中「對」和「粘」的基本含義。至於一首詩中哪些句要「對」、哪些句要「粘」,我們要到以後才能徹底解釋清楚。現在讀者不妨用上面講到的概念作一點練習,積累一點感性的認識。
╳╳我唯一的頭髮漸漸奔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平仄,是
中國詩詞中用字的
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
隋朝至
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
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
格律。
近代漢語自
元朝開始,中原漢語的語音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元朝
周德清所著《
中原音韻》,入聲消失,平聲分為陽平、陰平。現代
普通話沒有入聲。普通話中第一、第二聲稱為陰平、陽平,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第三上聲、第四聲去聲則為仄聲。但陽平聲本身的音調並非平直,是從中音滑向高音的聲調,而古時的入聲已經融合至其它四聲。現存一些
方言,如南方的
吳語、
粵語、
閩南話及
客家話以及北方的
晉語則保留了入聲。
聲調 仄聲:分三種
- 上聲-高昂
- 去聲-哀沉
- 入聲-短促,韻尾為p(b)、t(d)、k(g, h)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其中
明朝文人
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
清朝文學家
顧炎武在
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現代不少漢語方言的上聲從低音滑至高音,去聲從高音滑至低音,古時的上聲、去聲可能相似,但具體調值,現已難於確考。
近體詩中的平仄
主條目:
近體詩#平仄 平仄的組合在近體詩中有固定的格式,稱為格律。例如詩中的第一句為「仄仄平平仄」那麼第二句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平」。
例: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由於
現代漢語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因此用普通話唸詩,可能會出現「平仄不調」的情況。 在以上例子中,雖然「國」字屬於入聲,但在普通話裡卻是陽平聲(第二聲)。若以普通話唸出上述兩句,就會變成「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然而,其他漢語如
粵語客語及
閩南語仍然保留漢語四聲。粵語九聲中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高陰入、低陰入及陽入聲九聲。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321/2011/05/17/5453s3250370.htm 主持人:時岱
嘉 賓:檀作文(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有首流行歌曲唱過“思念是一種很懸的東西”。確實,思念可能就像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又像一種魂牽夢縈的情愫。在《詩經》的時代,情到深處而相愛又不能相守時,這種思念也沒有什麼不同。《鄭風·子衿》正是描述了這樣一種心情。
1、 甜蜜的相思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曾被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來形容求賢若渴的心境。古人認為“青青子衿”是一種身份的代表,我們現今經常用的“青衿”就代表一種學子的身份。既然思念的對像是男子,自然抒情主人公就是女子了。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作為女子,還是要矜持一些,但是我不去找你,你就不來了嗎?這兩句刻畫女子等待時的“嬌怨”,既惆悵又憂慮,對男子既喜愛又生了幾分嗔恨,女子可愛的少女情懷躍然紙上。
到了第三章,連出於女子天性的嗔恨都沒有了,只剩下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挑兮達兮”描繪了女子在城闕之上,心神不定、十分焦慮、走來走去的樣子。“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表露了戀愛中人在相思時的內心真實寫照。《詩經·王風·採葛》如是寫道:“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如果說《子衿》是戀愛中的女子對愛人的思念,這種思念帶著一絲埋怨、一絲躊躇,同時也帶著一些甜蜜,那對於思念正在服役的丈夫的妻子來說,這種思念可能更多的是牽掛、不安和無奈,比如《王風·君子于役》
2、 憂怨的相思
《王風·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中國的詩歌主題中,“行役相思”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敘述丈夫因為服勞役或者兵役而常年在外,使得夫妻二人忍受相思之苦,《君子于役》就是其中的佳作。
一般認為,“王風”是東周王朝直接統治區域的詩歌,王是“王畿”的簡稱。西周滅亡後,東周周平王東遷至洛陽,日漸衰落,依附於諸侯國,加重對百姓的壓迫和剝削。於是,曠夫、怨女、流浪漢大量出現,“王風”中的大多數詩是反映這些人的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相較于《國風》的其他篇章,《君子于役》描述得更為講究,抒情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也相對較高。主旨本是思念丈夫,不知何時能與其相見,卻描繪了一幅田園詩似的剪影畫:夕陽西下,雞回籠,牛羊也從山坡吃草回來了。如此和諧美麗的田園風光,應與如此溫馨美好的家庭生活相匹配,但是卻有人缺席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界的理想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落山了,雞、牛、羊都回窩了,人也應該回來了。而在這團聚之時,有人缺席,就更反襯出她的形單影隻。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9/n621206.htm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篇《子衿》,寫少女情思,寫到極致!
何謂少女?其情婉轉纏綿,其心如火如荼,而其態益矜。矜持而不得與見,便生幽思。悠悠情思,無計消除,無可奈何,故由情思而生怨。《西廂記》云: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少女一番思怨,非真有怨,因愛而生,故絲絲包含蜜意。曰「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看似怨人,實乃薄責已而厚望於人。怨由愛生,而歸於愛甚。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其心焦灼可見。見之不得而思之益甚。故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篇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二字出色,描景。所見者非衿非佩,卻是芳草依依,一片碧雲天。隨後一句「悠悠我心」,卻又引出多少遐思?反覆誦讀,真是滿齒餘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這是詩經「鄭風」的一首詩,「鄭風」是從鄭國採集來的民歌。它寫的是:
「喜歡你那青青的衣襟,對你的思念綿綿不停。
即使我沒有準時赴約,難道你就不能留個音訊?
喜歡你那青青的玉珮帶,我的相思綿綿,充滿心懷。
即使沒有前往等待,難道你不會主動到來?
來去徘徊,往復流連,在城樓上望眼欲穿,就是想見一面。
一天沒有見到你的人,感覺就像三個月那樣的久遠。」
這首詩是描述周時鄭國的一對情侶,相約見面,再攜手同去城樓散步,起先是女子失約,後來女子直接到城樓上,卻久候情郎不至的心情。
青色的玉珮,青色的衣裳,本是平常之物,但是因為不停的思念,都成了詩中的焦點。久盼不至,不怪自己失約,卻怪對方使壞。生動的描繪出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懷。等待再等待,徘徊再徘徊,心上人還是不來。在寂寞中,才發覺自己的情深似海,一日不見,有如三個月般的難挨。
這首鄭風的民歌,把一個戀愛中的少女,她的嬌嗔與深情,和悠悠不盡的情思,表達的委婉細緻,動人肺腑。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40805698這是詩經的一首詩
青青子衿 是指周朝的讀書人的衣服 此待指所期盼的對象
悠悠我心 悠 有憂傷的意思
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 意指即使我不前去找你 你怎能不捎個音信
挑達是雙聲連綿詞 古詩中習慣將此類的詞用助詞分開
城闕 是城正面夾門兩側的樓 眺望用
挑兮達兮,在城厥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表示對所等待的人的期盼
青衿 及學子之服 後以此指學生或學校 曹操的短哥行中以此賢人
詩序認為此詩為學生不修業的詩 姚際恆則認為是思友之詩
而朱熹則認為此為奔淫的詩
其實這種幾千年前的東西 作者是誰都搞不懂 不需要在拘泥於性質
重要的是表達出來的感覺 還有它再表達的相思之意
http://163.20.173.1/~t88fh163/poem%20%20word/517.htm 短 歌 行 曹操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
越阡度陌, 枉用相存 . 契闊談讌, 心戀舊恩 .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
《短歌行》屬《相和歌·平調曲》,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主旨是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偉抱負。曹操深得《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之精髓,將慷慨悲涼之情,貫于純正質樸的語言之中。或借古以諷,化而用之,或托物遣興,古為今用。詩歌意境深遠而優美,風格別致而多姿,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後起兵討伐董卓,勢力逐漸增強。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定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同年,于許下屯田積穀,得以解決軍糧問題。五年(200),在官渡大敗袁紹,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十三年(208),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於二十五年(220)病死。曹操用兵如神,持法峻刻,知人善察,唯才是舉。又長於文學,今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短歌行》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表達了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雄心。「對酒」四句說人生猶如朝露一樣短促,只有酒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思。「青青」四句表示渴慕人才、禮遇人才的心情。「明明」二句再次抒發自己的憂思。「越陌」二句表示對友人來訪的感謝。
「月明」二句問哪里是人才的依託。「山不」二句表明自己禮賢下士、
統一天下的雄心。感情誠摯,貌似頹廢,實則進取。
【品評】
曹操特別愛好文學,率軍征伐三十餘年,手不離書,登高必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他身處分裂割據的東漢末年,對社會現實有很深的感受,其詩或描寫下層人民的苦難,或抒發自己的憂思,或表達統一天下的雄心,氣魄沉雄,慷慨悲涼。
與兒子曹丕、曹植採用五言的形式創作,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後世合稱「三曹」。曹操不僅創作詩歌,也創作漢賦,但原文已經失傳,現在見到的只是片言隻語。
這首詩是曹操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詩通過對時光易逝、賢才難得的再三詠歎,抒發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感情,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氣韻沉雄,質樸簡潔,大巧若拙是曹操詩歌語言藝術上的主要特點。鍾嶸《詩品》謂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短歌行》氣魄雄偉,想像豐富,古樸自然,慷慨悲涼,正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解釋:
掇 : 音[奪] 意-拾取。此句把賢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不可即,喻人才難得。 “越陌度阡”,指賢士遠道而來。
枉用,指賢士屈尊相從。這是客氣話。
存,問候,慰問。 契闊,久別。 舊恩,往日的情誼。
此句意謂:在今日的宴會上,與久別的賢士們促膝談心,使我想起了往日的情誼。
匝: 意-環繞。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坦露自己求賢若渴的心跡。
吐哺,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來。
(《韓詩外傳》說 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短歌行 白話翻譯
對酒當歌!人的生命又能有多久呢! 譬如朝露,逝去的日子何其多啊! 慷慨高歌吧,令人難忘的憂愁事情多著呢。
該用什麼方法消愁解憂呢? 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喝酒了!
青衿賢士,是我心裏最深的掛念。 一切都是為了你,我默默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悠然吃著野草。 我有嘉賓,讓我高興的鼓瑟吹笙款待你吧! 您如明亮的皓月高掛,我又何時才能得到呢?心裏的憂愁,何時才能斷絕呢? 您越過田間小徑,遠道而來,屈尊相從,讓我問候問候吧!。 那一天?一起把酒談心,讓我們同憶舊時情誼! 月明星稀的夜晚,烏鵲都向著南方飛去。牠們繞樹飛翔三圈,尋覓著可以棲息的樹枝! 山不嫌高,海不嫌深。我願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期盼眾心所歸。早日一統天下。
[關於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洽家、軍事家、文學家。20歲舉孝廉,27任議郎。30歲起,在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力量。42歲“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削平群雄,統一了北方。他實行了抑制豪強、推行屯田、唯才是舉等措施,對國家統一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位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他擅長用樂府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是文人寫作擬樂府詩傳統的開創者,是復興四言詩的作家。其詩或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或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受阻的苦悶,氣魄雄偉,情感沉鬱,風格蒼涼悲壯。有《曹操集》。
[關於本詩]:
《三國演義》第48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當時賦的就是這首《短歌行》。蘇軾的《前赤壁賦》亦有提及。這首詩抒發了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表現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
全詩四句一換韻,共八章。開頭兩章表達了詩人因人生短促而產生的嗟歎和憂慮。雖有人生苦短的感傷,但並不消沉,聯繫全篇來看,詩人感歎的是時光有限而功業未成,體現了他“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曹操《秋胡行》)的抱負和雄心;在感慨憂思之中激蕩著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接下來四章反復抒寫其求賢若渴的心情。既有對賢才的思慕,又有待賢才的熱忱;既有求賢不得的憂慮,又有求賢既得的快慰。感情幾經起伏,充分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鬱不平。最後兩章分別從賢才擇主和明主求賢的角度,表現詩人寬廣的胸襟和宏偉的抱負。
本詩感情跌宕,個性鮮明。先寫對人生短促、功業未就的感慨和憂思,再寫為建功立業而思賢若渴的迫切,最後寫自己的胸懷和壯志。既有低回沉吟,又有慷慨高歌;既有深長憂思,又有美好憧憬。感情豐富,波瀾起伏,發自內心,坦率真摯,所以個性鮮明,一個憂世傷時、禮賢下士、雄心勃勃、睥睨四海的詩人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詩多處引用《詩經》成句和典故,不但巧妙而恰當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而且使詩顯得古樸典雅。如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思慕;“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表現詩人期待、歡迎賢才的熱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周公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胸懷和壯志。
本詩還運用了比興手法,形象生動而又含蓄深沉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如以“朝露”喻人生短促,以“烏鵲”喻賢才,以“烏鵲南飛”喻動亂中賢才四處奔走,以烏鵲擇木而棲喻賢才擇主而事,以高山大海比詩人氣魄之大、心胸之廣等。
本詩是曹操借樂府舊題抒發懷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詩經》之後不可多得的四言佳作,頗能體現曹操“古直悲涼”(鐘嶸語)、“氣韻沉雄”(敖陶孫語)的詩歌風格。
建安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文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高潮。其間出現了許多大家名作。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作家。其流傳下來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一生戎馬倥傯的經歷,與飽受生活的磨練和世態炎涼的閱歷,使其詩篇就有了很高的品質。他的詩歌不但深刻的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人們的痛苦,而且更多的表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短歌行》是曹操為宴會而創作的樂府歌辭,雖不以思想見長,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意蘊。全詩分三層第一層表達了人生短暫,功業未成而發的深沉感歎,只能借酒澆愁,情調比較感傷。第二層寫了詩人自己對人才的渴望,渴望在賢才的幫助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壯志豪情。第三層寫了自己禮賢下士的態度。全文從開頭寫詩人與朋友在一起歡宴之際,碰杯接盞,歡歌笑語之時,深深感到年華易逝,時不再來而功業未就,深感苦悶,只能無奈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充著斥深沉的不快,繼而寫到自己充滿著對人才的渴望,和對賢士寄予的厚望,想像賢才到來的歡快景象,然而,有心如此,人才卻尚未招覽更深層次的感到苦悶,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己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就明顯而深刻的表現出來。一心渴望賢士到來,卻又似乎矛盾的渴望賢士擇明主輔之。“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用“烏鵲擇枝”的形象來比喻,使意境新疑、且意味深長,在真切的內心矛盾和憂慮之中,滲透著慷慨悲涼的情調。同時又表示自己要象周公那樣誠心誠意,迫不及待的對待賢士,來使“天下歸心”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抒發自己的遠大報負和志向。縱觀全文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反反復複,忽明忽暗的憂愁和苦悶來突顯其偉大的報負和志向,深沉的憂鬱氣氛之中卻激蕩著一種慷慨昂揚的情緒,使人感到在戰亂年代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積極堅定的進取精神。
【注釋】
〔1〕曹操這首詩作于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是時曹操已平定北方,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後置酒歡宴諸將。酒至興處,他橫槊(shuò,長矛)賦詩,吟唱了這首《短歌行》。《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當時賦詩情景的描寫。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應對酒放歌,因為人生短促,能活多少年頭?一解:對酒臨歌,這種情景人生能有幾次?“當”作“臨”解。意思都是歎人生短促,時光易逝。
〔3〕去日,過去了的日子。苦多,猶言恨多。
〔4〕慨當以慷,憂思難忘:這一句承接首句,意謂在感歎時光飛逝之餘,應當慷慨高歌,無奈憂思重重,難以釋懷。
〔5〕什麼東西可以解除我的憂愁呢?只有酒了。杜康,相傳古代最初造酒的人。這裏作為酒的代稱。
〔6〕衿(jīn),衣領。青衿,周代學子的服裝。悠悠,綿長,形容憂 慮不斷。這兩句是借用《詩經·鄭風·子衿》裏的句子,表示對賢才的思念之深切。
〔7〕 但,只。 君,指賢才。 沉吟,低聲吟詠。
所吟詠的,即《詩經》中的《子衿》詩。
〔8〕呦呦,鹿鳴的聲音。苹,艾蒿,草名,初生時可食。
〔9〕嘉賓,尊貴的客人。 鼓,彈奏。瑟、笙,兩種樂器名。
以上〔8〕〔9〕兩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歡宴賓客的詩篇,作者在這裏表達自己期待賢者、招納賢才的熱誠。
〔10〕掇,拾取。此句把賢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不可即,喻人才難得。
〔11〕從中來,猶指從心裏生出。
〔12〕陌、阡,田間小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越陌度阡”,指賢士遠道而來。枉用,指賢士屈尊相從。這是客氣話。存,問候,慰問。
〔13〕契闊,久別。舊恩,往日的情誼。此句意謂:在今日的宴會上,與久別的賢士們促膝談心,使我想起了往日的情誼。
〔14〕烏鵲,烏鴉。指賢士。
〔15〕匝(zā),周,圈。
〔14〕〔15〕兩句意思是還有大批的賢士像南飛的烏鴉,它們繞樹徘徊,還沒有選定最後的歸宿。
〔16〕哺,口中咀嚼著的食物。相傳古代周公因忙於接待天下賢士,有時連吃飯都要吃吃停停。吐哺,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來。(《韓詩外傳》說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賞析】
自古以來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歲月蹉跎、“不知老之將至”而嗟歎;有的是因富貴榮華未及盡享而歎惋;也有的是因貪生畏死而惆悵。曹操的《短歌行》開頭也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歎。但我們讀過全傳,就會感到,作者發此感慨,是因為他感到年事漸高(時年五十四歲),時日見淺,而眼下大業未成,匡扶濟世之才又極為難得,是緊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為有這種思想,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讌”,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坦露自己求賢若渴的心跡。這首詩使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愛才、禮賢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統一天下的宏大志願;他有開創新局面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這首詩氣魄宏偉,感情充沛。讀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樣的詩句,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賢才的殷切心情;讀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你會感到詩人博大坦蕩的胸懷。而這種詩句,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來。
《詩序》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詩歌的吟詠是出於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往往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吟同一首詩,由於處境與情緒的不同,所吟詠出來的感覺也不盡相同。既然吟詩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抒發,因此吟詩並沒有所謂固定的套譜,乃是依照詩句文字的平上去入自然發揮,使其產生抑揚頓挫的聲調。
每個人聲音稟賦有所差異,吟詩不妨各依其性發揮,首先,咬字要準確,然後要能掌握詩中的意境與情感,再按照詩句平仄抑揚的特性自然吟出。只要能正確讀出文字的聲調以及掌握吟唱時的節奏與情緒,相信每個人都一定更能體會,詩的吟唱是一種近乎天籟的音樂。
◎平仄抑揚 :傳統詩原本就是具有音樂性的文學,吟詩時要依照字聲的平仄,自然表現出詩的節奏感。所以吟詩者不僅要領會詩中的情境與意涵,也要瞭解字聲的平仄,吟詩時才能充分流露出傳統詩的韻味。
不論吟唱近體詩或古體詩,大體而言:凡遇平聲字則聲音拉長,展現悠揚之美;若遇仄聲字則聲音較短,展現頓挫之美。值得留意的是,遇平聲字拉長聲音時,以自然悠揚為原則,切忌花俏矯飾,倘使吟詩者中氣不足以延續長久,則勿以斷續綴連的聲音來延長,一氣呵成才能表現吟詩的韻味。
◎呼吸調整: 吟詩時,氣自丹田發出,切勿強用喉嚨放大聲量。吟出起句之前,先作深呼吸,然後吐出聲音。吟詩時一面吟詩,一面調整氣息。遇到詩句的情境轉為高亢激昂之前,先作深呼吸換氣,再將聲音迸出!試以魏武帝《短歌行》為例說明:
短歌行 曹 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起句「對酒當歌」吟出之前,先作深呼吸,以凝聚起句的力量。吟詩時一面調整氣息,例如可在「惟有杜康」之後換氣,再徐緩吟出「青青子衿」一段。
「月明星稀」以下八句應是全詩最為慷慨激昂之處,所以在吟罷「心念舊恩」一句後應作深呼吸,然後沖出「月明星稀」以下四句。吟至「何枝可依」之後,氣息又已將盡,因此在「山不厭高」之前再深呼吸,以推出下一個高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