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text.blogspot.hk/2014/11/political.html
陳雲:春秋政治與香港復興 (566)
宋代大學士洪邁《容齋隨筆》有「古人重國體」一條,講述春秋列國的國際政治,鄭國宰相子產如何以弱國之身,周旋於宋、楚與秦之間,不卑不亢,確保生存空間。結論一句「從子產而後獲之,知春秋列國各數百年,其必有道矣。」春秋戰國周旋之道,與漢代之後華夏與外邦周旋之道,都是今日華夏政治必須學習與實踐之事。
繼承華夏文教,香港尤其迫切。香港政治來自英國典章制度及希臘羅馬與不列顛諸國,結合羅馬政術與耶教倫理,並非華夏本有。例如國家如何對付外邦人,香港民間只是學到耶教《新約聖經》的包容與招攬,而不識得《舊約聖經》的區隔與憐憫,羅馬的分而治之、各自制衡之術、不列顛小國抗衡歐陸大國之術,香港民間更是聞所未聞。
我們香港人是西化的,但我們不是英國人、歐洲人,繼承香港的制度而發揚光大,必須接到華夏的文化本源,梳理一番,會通西洋。否則港人政治,不能基於自己的真實信仰與文化風俗,遇事就仰望西方,翻查外文典籍,驚慌失措,為外人所恥笑,無法建國立邦。
華夏文化比起歐洲文化不同之處,是天道與人情相合,兩者親而不隔。華夏的道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天理即人情。例如耶教對待外邦人,有《舊約》的民族區隔與《新約》的天下親和兩套,必須學得深邃,才可以有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否則就是香港那群耶教徒、蠢左膠,大開香港之門,開門揖盜。華夏以齊家治國之道回應,親親而仁人,仁人而愛物,先照顧親近的人,再仁愛外圍的人。一圈一圈地,差等對待,推己及人,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體會,也是治國安邦的大道。
夷狄入諸夏,則諸夏之。此乃儒門的外王之道。華夷與夷夏是春秋戰國到明末的儒家提出的政治觀念。在華夏文化流播的地區,我們談華夷之別,失去了華夏信仰和倫常教化的華人,成為夷,我們先要排拒他們,拒之於門外,日後才教化他們。我對於中共和無禮的大陸人,就是視他們為內夷,先區隔,後教化。我對他們採取的是嚴肅的態度。
對於美國,是夷夏之別,美國是外夷,不受華夏教化,故此我對美國的態度,很寬鬆,他們贊同香港民主自治,他們在香港的傳媒和機構因為香港義人展示勇武抗爭、民間起兵而討好我們,我即刻讚賞他們,握手言和,既往不究。我反美,是美國在香港得到大利,卻不盡責保護香港安全,反美是為了保港,保港是為了復興華夏。
內外有別、親疏有別,這是儒門政治,也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放諸四海皆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